编者按:
日前,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联合发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新闻战线引起热烈反响,大批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访写作,在了解基层实际、反映群众意愿、树立良好形象、推动具体工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新华评论“新华网评”栏目刊发系列评论,以飨读者。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系列评论之六
新华社记者 陈文广
到农村去、到社区去、到企业去、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去,这是当前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讲,也是新闻战线秉持群众观点、落实群众路线的一项重要举措。“走转改”要不流于形式、要能取得实效,新闻工作者就要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多向基层学习。
如何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一些基层的做法值得探究。笔者在湖南嘉禾县发现,一到傍晚,县城的每条街道都有一组由机关干部职工组成的夜间治安巡逻队,每天负责轮流维护街面秩序,处置突发事件,开展法制教育,督促落实市容环境整治,听取市民意见等。这种“白天当公务员,晚上当巡逻员”的嘉禾夜巡规定,连县委书记都要参加。
基层干部这些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做法,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应当看到,一些新闻工作者埋怨基层条件艰苦,不是和群众打成一片,而是躲在办公室里上网扒资料,满足于打电话了解情况,喜欢围着专家明星打转转,唯独不想着去基层走一走,不去听群众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脱离群众的时间久了,他们也就了解不到真实的情况,写的文章和报道也越来越干涩,没有鲜活的现场感和生命力。
新闻工作者走基层,需要多学习基层干部职工的责任感。新闻事业是有组织的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社会价值。我国的新闻从业者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其所要实现的社会价值也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只有带着深深的社会责任感,深入基层,才能倾听到最真实的社情民意,也才能起到“上通下达”的作用,才能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只有在基层多走、多看、多听,掌握大量来自基层的一手素材,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赢得群众信任。
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还需要向基层干部职工学习那份坚守。新闻工作者是杂家,更要成为专家。要成为专家型记者,对某一领域或地区有一定的独到见解,有一定的发言权,则离不开对于专门领域和地区的广泛联系和深入调研。新闻工作者往往都有自己所跑的领域和地区,只有加强调研。基层干部是“守街有责”,新闻工作者同样“守土有责”,要写出有深度、让人有所思有所悟的新闻稿件,就要放下架子,与基层干部交流,拜人民群众为师,学习基层的好做法、好经验。
“干部职工只有走出机关,走上街头,才能真切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嘉禾县委书记陈荣伟评价夜巡干部的一句话,契合看当下各界对于新闻战线“走转改”的期待:新闻工作者只有走出单位、走进基层,才能听到群众的呼声,传递群众的诉求,才能更多地为社会和谐添砖加瓦,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