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
第337期
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
2011年4月28日 |
厦门市翔安区把创科学发展之先争社会和谐之优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经常性要求来落实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厦门市翔安区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目标,把创科学发展之先、争社会和谐之优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经常性要求,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创先争优。
争当先锋,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创先争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要求,组织开展“亮旗--为党旗增辉”活动,推行“支部建在项目上”的模式,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争当推动科学发展的先锋。对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在投入1.1亿多元先行进行22个重点示范新村建设基础上,创新模式和方法,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和建设机制,推行文明生态村、空心村整治试点、老区山区村建设。先后确定了山头、茂林等44个文明生态村(居),后埔、何厝等2个空心村(居)整治试点,美山、桂林等16个老区山区建设重点村。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涌现出“带领群众创先争优的坚强战斗堡垒”的内厝镇美山村党支部和被称为“困难群众贴心人、新农村建设热心人、和谐村庄有心人”的新圩镇后亭村老党员黄献阔等先进典型。
结对共建,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创先争优。创新机关支部与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模式,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和“三个一千”活动,广泛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创“党员先锋号(示范岗)”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六进村居”,深入挂钩联系村(组)、农户家庭,听民声、解民意,送技术、送资金,在发展共谋、实事共办、和谐共创上创先争优。据统计,在结对共建活动中,全区建立共建联系点112个,帮助落实项目资金430多万元;结对帮扶700多位家庭困难学生、资助60名贫困大学生,捐资助学25万余元;走访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困难群众2000多人次,发放慰问金122万余元,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
保障民生,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创先争优。大力推进社保安民工程、就业惠民工程、创业富民工程和慈善助民工程。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就业和民生保障的十大措施实施意见》,持续加大对农渔民转产就业的扶持引导力度。每年安排2.1亿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富余劳力转移培训、全民医疗补助、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困难人员就业援助,为全区50-60周岁的退耕退养农渔民发放每月150-200元的保障性就业补贴等,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加大社会保障和救助力度,累计办理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411人,发放补贴223.5万元;健全保障体系,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全年支付953万元惠及3720户9670人;办理失地退养农渔民社保10910名,实现老有所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参保率达99.3%。加大转产就业培训扶持力度,举办109场招聘会,转移农村劳动力6206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02人。
星级管理,在加强基层组织中创先争优。按照农村基层党组织“五个好”目标要求,在全区推行农村基层党组织“星级管理”暨科学化水平评价机制,设置了五大项15小项的量化考评责任要素,重点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征地拆迁、计划生育、维护稳定、农村基层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实行星级管理,推行村干部“基本补贴+绩效奖励+星级奖金”的报酬模式,并作为村级建设项目资金扶持、评先评优、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主要依据。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主的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在全省率先举办以村(居)书记为主体的南洋学院大专班,56名学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拓宽从村(居)干部选拔乡镇干部的晋升渠道,在选拔部分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参加全省乡镇机关公务员考录的基础上, 2010年底又拿出4个事业岗位,在全区优秀社区工作者中进行招考,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调动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