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
镜头一
走进都江堰市安龙镇徐家院子,会立刻被清脆的鸟鸣和葱茏的绿色所包围。只见一栋栋由灰瓦、白墙、木梁、竹篱构成的精致农家宅院隐藏在绿荫深处;宅院之间是曲折绵长的小路、舒缓流淌的小溪;宅院外挂上的红红灯笼,让整个大院充满喜庆。
镜头二
位于彭州市北部山区的白鹿镇,在地震中遭受重创,曾经是极重受灾乡镇之一。如今,白鹿河谷的两岸,曲线延伸的法式风情街和明清古街,散发出不同的文化气息——法式风情街上,白色的立柱和彩色的屋瓦,映射出法式风情的浪漫;明清古街的石墙、泥瓦、木窗、角楼、飞檐、回廊无一不透射着川西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
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结合实际,我市确定原址重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开发性重建、异地安置等农村重建方式,积极引导农民集中,努力解决长期以来农村分散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提升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质量。
“灾后城乡住房重建绝不是简单地恢复重建,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重建作为一次提升发展的机遇。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城乡住房重建实践中提炼形成了‘四性’理念——即住房重建具备产业支撑的发展性、建筑风貌的多样性、周边环境的相融性、配套设施的共享性,用于指导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市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保障“四性”理念的落实,2008年6月和8月,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声势浩大的规划设计会战,全面完成重灾区农村重建700多个点位规划设计和审查。规划先行,成果丰硕——编制完成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都江堰城区重建规划等9大类、36子项专项规划;开展优秀规划方案评选,举办规划设计成果展;聘请专家参加技术指导和方案审查,编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和《成都市林盘保护整治建设技术导则》;组织多种形式的农村重建规划设计现场培训,为重灾区新农村建设实现质的突破奠定了基础;组织开展林盘保护整治试点、农村环境风貌整治试点,突出抓6条风貌景观轴线上22个乡镇住房重建的多样性示范,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农村建房居住与产业的“两张皮”问题,摒弃了形态单一的“火柴盒”、打破了风貌呆板的“军营式”,消除了沿路建设的“夹皮沟”;在城市,依照面向全球征集而来的规划方案,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区域全新呈现……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建出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