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之一:生物医药产业·物流业篇
□本报记者 尤志卉
开篇的话
苏州工业园区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及产业聚集地,园区拥有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域、以及虚拟空海港等重要的功能性生产、物流、商贸区域,是国内半导体、光电、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生物制药等五大技术型产业的重要集群之一。园区目前共有药品生产资质的企业3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18家。其中外资医药企业近50家,包括西门子、碧迪、葛兰素史克、百特、强生、康宝莱、惠氏、住友等在内的一批全球知名医药企业聚集园区,生物医药总投资超过100亿元,产品涉及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保健器材和保健品、生物制药和研发等领域,园区已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今年年初,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物流基地落户园区,更是标志园区强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和现代化物流业发展实现了双赢互动,为园区产业间横向交流树立了又一范本。
生物医药产业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舞
生物医药产业包括生物产业和医药产业,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和国际化产业,是国内各城市高度重视、大力推动的重点产业,也是园区由制造业为主向高科技产业转型的关键产业之一。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在生物医药领域累计已投资20亿元,已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180多家,已经形成了遍布上、中、下游产业链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正日益成为生物医药核心企业、核心技术、核心人才的集聚区。2009年,该产业群实现产值超过百亿元。
4月6日,苏州乃至中国的生命科学领域迎来了盛事,冷泉港亚太地区首次全球顶级分子生物学会议拉开帷幕。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冷泉港荣誉主席詹姆斯·沃森亲自为会议揭幕。而位于独墅湖畔的生物纳米园作为冷泉港亚洲合作者与直接辐射区域,将受益匪浅。“同冷泉港展开合作,将使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苏州市委常委、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曾如此形容。
的确,园区多年精心布局的生物医药产业,正逐渐进入收获与成长并存的关键期。
在这个不寻常的四月,有两个人先后造访园区,一位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詹姆斯·沃森,另一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国家863高技术生物和医药领域专家组组长、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詹启敏。这两位当今世界及国内最优秀的生物学界科学家,在众多头衔和荣誉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顾问。
2006年10月,詹姆斯·沃森首次来到园区为冷泉港亚洲会议选址。园区将第一次来到这里的詹姆斯·沃森带到了一块工地上,并向他介绍这里正在建设一个集教育、科研、科技服务和产业化为一体的生物医药创新载体。当时,沃森为园区这一前瞻性的举措而折服。短短不到四年,当初的工地如今已变成了聚集近160家企业并呈现几何级增长的高科技产业园。看到这巨大的变化,再一次亲临园区的詹姆斯·沃森也不禁感叹当初为冷泉港找对了合作伙伴。没错,这就是生物纳米园,一个创造了奇迹的地方。之后不久,他欣然接受了园区的盛情邀请,成为了园区首席科学顾问。2008年,毕业于前苏州医学院并对苏州怀有特殊感情的詹启敏教授,也受邀成为了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科学顾问。
2009年9月,全球医药行业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化学会ACS的会 刊——拥 有 85年 历 史 的C&EN杂志在采访完生物纳米园后,这样评价道:这是中国成长最快的园区,2006年时候,这里还只是在规划,而2009年,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高科技园区,并且每个月都会有一批企业进驻。
信泰制药,一家由海归学者创办的高端仿制药生产企业,2009年底入驻生物纳米园。公司多项产品在国际市场有主导地位,以抗凝药物产品为例,目前全球除葛兰素史克外,只有信泰制药能够生产,而另一项抗乙肝药 物更是占据国际 市场 近40%的份额。这使得信泰制药将有可能成为生物纳米园第一家产值破亿的企业,也可能将成为生物纳米园内首家上市企业。
如今,生物纳米园汇聚了各类高科技研发企业160多家,实际进驻超过100家,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超过1000人,拥有21%的博士与46%硕士以上的人才比例,形成了生物医药、诊断技术和医疗器械、研发服务外包、纳米技术等产业集群以及高科技人才集聚、交流、合作的创新氛围。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经过了前几年的培育期之后,生物纳米园有望在今年迎来爆发期。“2009年,园内150家企业,只有一家产值超过1000万;但2010年,保守估计,将有15家企业产值超过1000万,其中2家超过5000万。 ”生物纳米园刘毓文总经理这样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