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地位的转变
写好的课文会在小组中传阅,并以会议的形式进行讨论。王宏志所在的历史组由人教社资深专家苏寿桐带队,有16个人。
“落笔之前的总体编写原则,就无法形成统一意见。讨论来讨论去,发现很多问题没法解决,需要请示。”王宏志说,原本历史学界的很多定论在文革期间被“极左”思潮弄得很混乱,大家觉得很多文革期间的用词都无法使用,需要中央高层统一意识。
针对儒法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内部的路线、历史教材的下限等六大问题,历史组反复酝酿讨论,最终将自己的看法综合,起草了一份名为《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几个原则性问题如何处理的初步意见》,呈递中央审查。邓小平批示“原则同意”,这才定下了很长一段时间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准则。
在很多具体历史问题上,历史组成员都存在争议。王宏志就对当时朝代章节的划分持不同意见,她认为秦汉应该作为单独的章节,与战国分割开。“但我是里面最年轻的编辑,那些老师坚持己见,我资历太浅,插不上话。”王宏志笑着摊了摊手。
“毕竟文革那么多年,一直受‘极左’的思潮影响,当时大家还是小心谨慎的。”王宏志说,并不是所有的历史都一下子扳了过来,孔子的情况就是如此。
只有经历过文革的人,才明白“批林批孔”的浪潮是多么的汹涌,“孔老二”的名声有多臭。1974年北京市小学常识课本,就直接将《反孔和尊孔斗争的故事》作为历史教材。
1978年3月第一版、6月第一次印刷的教材中,对于孔子一章的标题仍然是“孔子的反动思想”。正文中提到“他提出了一套挽救正在崩溃的奴隶制的反动主张,创立了儒家学派……孔子的反动思想,后来被统治阶级改造和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当时历史组内部就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不少人提出应该对孔子有更加客观的评价。
仅仅9个月后再次印刷的教材中,标题已变为“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过在肯定孔子的同时,特别强调他维护等级制度,表述并没有质的变化:“孔子的思想,后来被统治阶级改造和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
1986年版中,对孔子思想“精神工具”的提法也被取消,表述为:“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2001年版中,标题变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对他给予充分肯定:“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这一系列的改变,缘于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历史观念的改变。不再需要中央高层特意“打招呼”,王宏志等人也不必再屡次向上请示。“思想越开放,改革开放越深入,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认识才更全面,评价也更客观。”90年代已经从人教社副总编位置退下来的王宏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