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 茶文化 > 正文
闽茶絮语
www.hyyz888.com 2009-11-11 15:15   来源:宁德网    我来说两句

宁德网消息 (小网) 从江浙太湖西岸茶区到福建问茶,仿佛才告别了一个轻盈婉约的江南村姑,又握住了一位奇伟硕重的壮汉。这不仅是自然景色的变换,也是心灵的不同震颤。

一盏在手,在茶香的氤氲中,丹山碧水现出它的幻影;茶汤入口,那山的重,水的曲,茶性的温,茶人的敦厚似乎组合成一股气韵久久不散,既有别于碧螺春,更有别于普洱,所以建茶一出,陶醉天下。

由于地球气候和朝代更替的历史原因,建茶盛于宋,不可一日无茶的国人对茶的关注由江浙川转向了福建。又在茶叶生产制作与社会精神价值取向的共同作用下,相对唐代而言,对茶之形、技、赏、器等更为精细,成为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个鲜明的转折期,承先而启后,并对汉文化圈内的国家茶文化奠定了基石。例如,建茶有真香,“和美俱足,入盏则馨香四达”,就不必袭唐法加进盐姜与香料;日本崇敬的天目碗,虽取自天台,却产自武夷。福建的山、水、茶、人宛如终年苍翠的闽榕,蓬蓬勃勃浴雨栉风。

天下茶事莫不与宗教相互依存,宗教对茶业的促进功莫大焉;茶饮对宗教生活添姿加彩。

道、佛、儒三教合一相互影响融合早在唐代就构成了“道冠儒履佛袈裟,三家合会作一家”的生动活泼局面。武夷彭祖、扣冰禅师、朱熹三位代表人物都以茶为魂;蔡襄、丁谓的茶著作和对茶业的发展贡献是对唐的《茶经》缺遗的重大补充,尤其当朝皇帝亲著的《大观茶论》中以建茶居半更是空前绝后。以三教色彩的观音、罗汉、大红袍、白鸡冠等为茶名,建茶的人文精神展现无遗。也正是这些因素影响着周边地域,远植台湾,化成一条由茶构成的民族血脉,一头在祖国大陆,一头在台湾以及一切的海外华人身上。武夷山天游峰入口处有一镌着“茶魂”二字巨石,我想它指的正是这层意思吧。

宋代大儒自号茶仙的朱熹说:“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甜”。为什么苦的茶在唐代就成了“比国之饮”被大家如此喜爱呢?他说这和社会人生“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的道理一样。这不过是他宣扬“格物致知”的一个小例子。另一位嗜茶的苏东坡。他“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一句诗,让更多的人亲近了茶。可有人问“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是怎么回事时,他回答说“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性也”,他还说,贤人君子长相肤色各有美丑,难道他们的道德操守就会不同吗?

以上两位大家说的都是当时饼形的建茶,重体之坚,沫之白。他们将茶喻人,以人比茶。人们往往以草木之中有一人就是茶字的写法来说明人与茶的关系,却往往忽略了茶性的精神在人类心中的体现。尤其在今天,多元文化与经济竞争中的种种,茶德的重要不言自知。

传说彭祖在武夷山以茶养生,其寿八百岁。扣冰古佛教示闽王“以茶净心,心净国土净;以禅安心,心安众生安”。

俗话说“病从心起”,“内不和则外感侵”,健身先要健心。道清、禅和、儒正、茶雅,就是心茶与茶心互感之路;“禅茶一味”的机语也是先正其心。武夷有千年名刹天心永乐禅寺,初名是山心庵,其中都有一个“心”字,是巧合还是禅机所示呢?

现代科学证实茶利养身是指其质而言,茶安静从容凝神,洗尘心除俗念,禅茶一味则强调以平常心对待社会环境的一切。福建山川之气凝于茶,人有气聚于胸。气聚则生,散则死,心平则气和,和则顺应天地大气利于延年,所说天人合一就是一个气的生态链,茶是互和的媒体。福建的茶产业不断发展,又是谱写茶史新篇章的开始。


责任编辑:陈瑜辉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