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三钢的缘分是天注定的。刚到工业厅不久,我就被派到三钢设在福州的筹备处。1958年6月,三钢破土动工,作为当时全省最重大的项目,省里发动全省人民倾全省之力尽快建设好三钢。我在三钢筹备处,自然知道三钢的重要性。因此一门心思要去三钢建设工地一线。
我的申请没有得到领导的批准,反而调我回工业厅。回到厅里,我坚决要求到三钢,领导找我谈了两次话,我始终抱着“工人阶级最光荣、最先进”的想法,反复表明要到最艰苦的一线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得到批准。
1958年8月,我与三名战友终于成行。经过一个白天的轮船颠簸到达峨洋,然后换乘火车前往三明。
没日没夜参与三钢建设
虽然心里有了吃苦的准备,但初到三明时,荒凉的景象还是让我吃了一惊。那时候,鹰厦铁路才通不久,三明还没有火车站,我们就在列西下车。下车一看,是望不到边的荒山。问路人三钢在哪里,路人回答,在河对岸的庙里。
三钢怎么会在庙里?我和同伴穿过杂草丛生的小路,爬过一座荒山,过了浮桥到了列东,在路人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庙。原来,三钢办公室就设在庙里。
三钢建设工地最多时汇聚了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3万建设大军。首先是住的问题,都是荒山,哪里有地方遮风避雨?除了极少数的民房以及猪圈、牛圈住了部分人外,绝大部分人都要靠自己建茅草屋解决。我步行10公里,砍来毛竹搭建了房子。粮食也不够,有一次,我饿得不行,就和同伴走到10余公里远的渔溪村买粮食。回来时,饿得连10公斤重的粮食都挑不动。
那时候干工作,没有讲任何条件,大家都埋头苦干。白天忙完分内的事,晚上还要加义务班。只要能早日建成三钢,多吃点苦谁会在乎?
工地上到处都是红旗飘扬,还有震天动地的口号,比如“你工我农他是兵,三体合一建三钢”、“上盖天,下铺地,露宿风餐不怕苦,流血流汗建三钢”。看着红旗,喊着口号,每个人都有使不完的劲。无论风霜雨雪,白天黑夜,工地始终热闹得像集市。半年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机械设备,靠着手上的镐头削平座座山头,独轮车运出130万立方米土,人拉肩扛、土法上马安装好5500吨金属构件,建成3座6吨侧吹转炉……
一辈子战斗在话务员岗位
由于我在工程兵部队干过,又在工业厅当过话务员,因此,我到三钢后,被分配到福利科,担任话务班班长,具体从事话务员工作。
话务员工作很考验人的记忆力。那时候,话务班只有两个人,我不仅要参与架设电线、修理设备、维护线路,更关键的是及时、准确地把电话转接到相关部门。电话打进来,我要准确找到对应的科室接口,把线插进去。三钢建厂初期约有100门电话,我一个人上班时,要对应100条线。
1959年元旦期间,三钢试生产,指挥室和高炉之间要靠电话进行沟通、指挥,因此我连续3个晚上没有睡觉,保障电话畅通。1月3日零时,第一炉钢出来,我永远都忘不了那时的场景。钢花怒放,欢呼声震耳欲聋,很多人都流下眼泪,那可是福建有史以来生产的第一炉钢啊。
1959年,我被评为“福建省工交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厂才5人获得这一荣誉。从1958年到1994年退休,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无论福利科改为动力车间、设备车间、动力厂还是动能公司,我始终作为一名话务员、一名普通工人坚守自己的岗位,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现在,我除了去钓钓鱼,就是到三钢各处走走,和老朋友聊聊天,心情总是很好。如今的三钢和51年前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51年前,我们从手无寸钢起步,发展到今天成为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年产钢500万吨,尿素45万吨,是福建省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和化肥生产基地,在全国500家大型企业排序中名列290位。这样的发展成就,怎能不让我这个老工人为之振奋?
- 2009-11-06让生命绽放“银花”
- 2009-11-06风华岁月 激越人生
- 2009-11-06绿叶对根的情意
- 2009-11-06从一只鸡到千万只鸡
- 2009-11-06敢立潮头创佳业
- 2009-11-06从花季少女到全国劳模
- 2009-11-06情系菌草为人民
- 2009-11-06做新时代的知识型人才
- 2009-11-06追求——记全国劳模、闽清县上莲乡丰达农场总经理陈谟凑
- 2009-11-06为民倾注满腔情——记全国劳模、福州吴熙中医院院长吴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