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新时代海西精神>精神坐标> 正文
风华岁月 激越人生
——记全国劳模、南平市林业局副局长詹夷生
www.hyyz888.com 2009-11-06 11:49 来源: 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詹夷生,高级工程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禁用词语十七大代表,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南平市林业局副局长。 1982年1月,詹夷生毕业于福建林学院林学系经济林专业。自1999年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詹夷生选择闽北“老少边穷”的高山区农户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科农携手”,以科技扶贫为己任,以知识和忠诚报效父老乡亲,带领农民走出一条“科技兴榛致富”的新路子,深受山区农民爱戴,被他们称为“榛仙”、“财神”。

人生的命运充满了偶然。倘若不是因为“科特派”经历,作为一名普通的林业科技人员,也许,詹夷生将和绝大部分人一样,老于户牖,平淡一生。幸运的是,“科特派”制度给詹夷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在人生最好的年华里,将知识技能和赤子情怀尽情绽放,风华尽显,书写了不一样的辉煌人生。

10年前,南平市委、市政府决定下派一大批科技素养较高的人才到农村充当催化传统农业与现代经济接轨的特派员,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通过双向选择,1999年2月,时年40岁、任南平市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的詹夷生作为首批科技特派员,被派往建瓯、浦城、政和三县(市)驻村服务。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锥栗,闽北及其周边地区是锥栗的自然分布区,海拔400米以上,山高水冷,土地贫瘠,却最适宜锥栗生长。以往,高山区的农民都是把锥栗当作副业,广种薄收,粗放经营,从不指望靠它致富。詹夷生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花最少的投资,用最简单的技术,在最差的土地上,让农民挣最多的钱。”本着这一初衷,詹夷生全心投入,上锥栗山,手把手、面对面地教农民,帮助农民种好“第四棵树”。

詹夷生的授课自有一套。他很清楚,农民不爱听什么太高深的理论,最需要的是一学就会、现学现用的技术。在最短的时间、用最直白的语言告诉他们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詹特派,不得了啦!我这里山上虫子多得不得了,打什么药好?”

一天,一个农民急匆匆找到詹夷生。“望闻问切”之后,詹夷生告诉他:“什么药也不用打,什么药也不能打。锥栗有个特点,每棵母花对同树的公花看不上,一定要到别的树去引一个新郎来配对。同树的公花也到别的树上去上门,这时候满树的虫子就成媒人,也是我们的朋友。”一番“戏说”,让那位农民听了呵呵大笑。

“他的话靠得住。”许多农民说,只要照詹特派的话去做,保证有钱赚。在与农民相处的日子里,詹夷生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学生。他说,榛农们在长期的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不少绝活秘招。詹夷生把这些总结上升为理论,充实自己,并提炼成简洁明了的“榛言栗语”,印发宣传单,广为传播。

詹夷生有三“宝”:修枝剪、海拔仪和一把进口的小钢锯。他把这三个工具放在包里随身携带,只要农民一个电话,他拎上包就走。“答应农民哪天到,我一定会到,风雨无阻。”

一年正月初三,詹夷生接到建瓯顺阳乡好几个村榛农的电话邀请,上山传授锥栗果树休眠期修剪技术。第二天,詹夷生冒雨赶到际下村海拔650米的山后自然村,随后又到了江墩、石呈等地。为果农上完培训课后他又爬山前往栗园现场示教修剪操作。出乎他意料的是,远近闻讯赶来的人们竟在山间的田埂路上排起了一支一公里多长的行进队伍。

进了果园,詹夷生被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忙着作示范的他丢掉了雨伞,果农们生怕雨伞挡住了别人的视线,全都收起雨伞,穿着过年的新衣在淅淅沥沥的雨中看示范。果农们对科学技术的渴求,深深地震撼和感染了詹夷生,他与果农们一道淋着雨上完了这次难忘的修剪示范课……这一趟巡回,他直到正月十五才回到家。

岁月如歌。10年来,詹夷生的足迹遍布闽北10个县(市、区)50多个乡(镇)上百个行政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詹夷生的悉心指导下,短短几年,全市锥栗总面积由最初的不足30万亩,总产量不足5000吨,到了2006年发展到60余万亩,总产量达到4万余吨。建瓯、政和、建阳相继被评为“中国锥栗之乡”,闽北成为我国仅有的锥栗特产地,各类锥栗深加工产品打入了省内外各大超市。

“要带着情感诚恳接听每一个求助电话,怀着热心精心编发每一条服务短信,说话语言通俗直白,让农民一听就懂;短信内容形象生动,让农民一看就会。不妄言,不推诿,不敷衍。少说为什么,多讲怎么做;少写大论文,多发小短信;少些高精尖,多点土俗浅。努力按照‘请得起,听得懂,靠得住’的服务三要求,为农民朋友提供实用技术。”不久前,在“南平市星火科技12396服务热线开通仪式”上,已是市林业局副局长的詹夷生没说什么“官话”。真心真意为“三农”服务,与其说这是他对部属的殷殷期许,毋宁说这是他今生永远的追求吧。(陈忠)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