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海西战略扬帆破浪
www.hyyz888.com 2009-11-05 11:45 来源:工人日报 我来说两句

工人日报特约通讯员 丁文清 工人日报记者 肖玉保

在国庆60周年群众大游行队伍中,一袭书写“海峡西岸经济区”7个大字的风帆高高扬起,这艘有如郑和下西洋时“福船”造型的彩车,扬帆破浪——在海西战略提出5周年之际,在长安街上,在全国人民面前,“海西”号展示魅力,接受检阅。

从“末梢”到“前沿”

福建省工会一份抽样调研显示,职工对“海西”的知晓率和认同度分别达到98%和93%。随着宣传的扩大,知晓率攀升应在情理之中,而认同度的急剧上升则准确表达了民众的支持度与融入度,真实反映了民心、民意、民情。具有深厚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海西战略,由合力而产生的生命力,启动一个全新的开始。

“海峡西岸经济区”,5年前这一战略刚一推出,就引发不同凡响的关注,人气不断升温。福建凤竹集团董事长李春兴在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题为《在海峡西岸画个“圈”,绘就新的“春天故事”》的提案,立刻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播发了《东南沿海又一个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区悄然崛起》。国内外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

2004年6月21日,香港会展中心,访问港澳的时任福建省省长卢展工正向乡亲们介绍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新的蓝图、新的前景深深打动了在场的2000名福建乡亲的心,短短11分钟讲话赢得全场9次掌声。从“心”开始,港澳台、东南亚、欧美,身处异乡他国的乡亲以各种方式主动参与、鼎力相助,有一分热,出一分力、献一片情,为海西建设添砖加瓦。

千千万万人对海西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因为他用生命诠释了与海西的情缘,他就是李朗红,大唐国际副总工程师,一个内蒙古人。2002年,他来到福建就把所有激情挥洒在海西大舞台上,并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他实现了“做福建核电的铺路石、尖刀兵”的承诺。7年后,带着父亲扎根福建的心愿,李朗红的儿子留学归来,便携新婚妻子从繁华的北京来到偏远的福安湾,续写着“海西”的故事。这是海西建设者的缩影,这也是海西发展的内在动力。

5年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福建指导工作。先后有60多个国家部委和央企着眼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与福建签订相关协议、纪要、备忘录,为海西发展提供政策保障。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全文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战略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海西发展新战略的提出是偶然更是必然,是决策者的推力,更是民意。

福建古称南蛮,在宋代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近代史,福建在“睁眼看世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改革开放让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得以长足发展,但终因基础等因素,与长三角、珠三角拉开了距离。从“前线”的边缘化到“沿海经济带”的边缘化,危机意识促使福建上上下下都在思考如何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在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追求局部与全局的总体与动态平衡、突出特殊地理位置的特别作用,海西战略横空出世已在所必然。这是决策者与福建人民从福建发展路径、机遇得失、自身定位中得出的理性思考与历史选择。正如龙永图在《抚脉福建》中说:海峡西岸从经济角度对接长三角珠三角,成为东南沿海快速发展的组成部分,成为大通道和供应链,形成新的经济板块,体现出“竞争的优势”。这个战略具政治意义,有利于整合海峡两岸资源。龙永图认为福建决策层这一具有前瞻意义的目标诉求,透露出政治和战略的远见,是“高地上的审视”。

顺势而为、蓄势而发,积蓄几十年的能量才得以爆发。砥砺图强,海西战略5年来从封闭到开放,从区域经济集聚到规模化发展,“五年磨一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04年福建GDP刚突破5000亿元,如今已超万亿,人均GDP从近2000美元到4000多美元。5年间全省财政收入从622亿到1500多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899亿到5300多亿,基础设施投资超过以往50年总和。电子、石化、机械主导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产生60多个产业集群,铁路、港口、核电、通信进入快速通道,“9·8”、“6·18”成为项目、品牌发展彩虹平台。福清核电站、宁德核电站、炼化一体化等一大批重点工程落户海西。今年前三季度福建经济克服金融危机影响,恢复速度超预期增长10.2%。

2009年8月,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式运作。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大“手笔”、大“动作”,有如冲天蛟龙,正在上演从“末梢”到“前沿”的故事。海西战略造就的是一条探索之路、特色之路,也必将是一条成功之路。


责任编辑:陈瑜辉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