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 内首页> 幕后 > 正文
基石——怀念本报老编辑陈炳岑
www.hyyz888.com 2009-08-25 16:52  张红 来源:福建日报网    我来说两句

陈炳岑是在2003年5月去世的。他生前默默无闻,去世后,本报收到了好几篇悼念他的文章,回忆了他生前的事迹……

俗话说“政声人去后”。这个“政”字,应当包括编辑的“笔政”。一个编辑,一辈子为人作嫁衣,去世后却得到了这么多人的思念和尊敬,可见其业务的精湛、作风的扎实、人格的伟大。

陈炳岑是我人生的导师。1982年初我大学毕业进入福建日报,先当校对,一年后转入文艺副刊当编辑,当时,陈炳岑任文教处副处长,主管副刊工作。是陈炳岑手把手教我学习编辑业务。他要求我真诚对待作者,认真处理稿件,每篇稿件的篇目、作者姓名地址、来稿时间、刊登与否都必须登记在案,退稿必须说明理由,见报必须附上样报一份,剪报一份,而无论是否见报,都得对作者的热情来稿表示感谢。有一回,文艺副刊接到一封来信,作者对报社没有退还稿件有意见。办公室的同志见信后都说不要理他,而年近花甲的陈炳岑却蹲了下来,在一大堆笔迹各异的稿件堆里翻找那个人的来稿。时值盛夏,没有空调,怕风吹乱稿件,电扇不能开,陈炳岑一篇一篇地翻找,细细地过目,费了好长时间,终于从成百上千篇积稿中找出了那篇稿件,并写了一封道歉信一齐寄去。我至今还记得他蹲在稿件堆前面的身影,头发花白、衣背浸透了汗水……

写作本文之时,我又拨通了郭家齐的电话,询问他:“陈炳岑当年给你的信,是如何落款的?”他回答:一律用福建日报信笺,落款都是“文艺处”。最后,郭家齐说了一句十分感动人的话:“我没有见过陈炳岑,但是心里永远怀念他。”

陈炳岑一生低调,写作常用笔名,或署“本报记者”,因此,他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并不高。然而,在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大庆来临之际,我想,我们不应当忘记他,以及和他一样,默默地为福建日报奉献了一生心血和生命的人,因为他们是福建日报光辉大厦的坚强基石。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