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 互动故事 > 正文
郭同生:我的两次“新闻练兵”
www.hyyz888.com 2009-08-21 20:22   来源:福建日报网    我来说两句

还有一次比较关键的“新闻练兵”是在1965年初,当时记者站的同志了解到一条新闻线索:闽侯凤港大队(现为凤港村)粮食大丰收,是省里首屈一指的高产单位,报社编辑部拟作为省农业劳模会的典型材料发。大家研究后,记者站站长孙子清给我压担子,要我去采写。这又一次出乎我的意料,写典型材料按理应由他们老将出马,我这个刚毕业一年多的新闻新兵只能当配角。但推辞不掉,最终只得勉为其难的再次接受任务。心想,人生能有几回搏,这次就去搏一下吧!看能否闯过难关。我便带上闽侯县委报道组的同志到凤港村住村半个多月。采取笨鸟先飞的办法,多花时间,多占有材料。走村串户,并分别召开村干部和农民座谈会,共同探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问题,还个别找老农民谈谈粮食增产增收的经验,用农民通俗的话语说出经营粮食生产的新办法。我还和县委报道组的同志共同探讨采访中所得材料,梳理分析清楚,寻找报道角度。取得一致意见后,然后由我执笔写出初稿。稿子送到编辑部后,编辑觉得还需要补充些材料,于是我再次到凤港村采访,住村两天,把稿件修改后给编辑看,他认为基本可以了。过了一段时间,为配合省劳模会的召开,这篇凤港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典型报道终于见报了。放在福建日报一版头题,通栏标题并转二版。这在报社内外影响还算不错,报社内部有的同志戏称:郭同生从抓“小老鼠”(前面所说的灭鼠保秋粮小新闻)到打“大老虎”(即这篇典型报道)。当时,恰逢福建日报编辑部连续多天召开评报大会,有一天,总编辑孙泽夫同志突然在大会讲话中提到我那篇凤港村的典型报道,表扬新来的同志敢于挑大梁,写大新闻。接着,老孙要办公室秘书张联芳通知我上台发言,介绍写凤港典型报道的所谓经验。当时,我受宠若惊,心乱如麻,根本没有思想准备,“经验”又从何谈起?但老孙发话了,我只好听从。像小媳妇一样胆战心惊地上台发言,简单介绍了我采访这篇报道的过程和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算是交了差。

这两次我的“新闻练兵”到底“练”出了什么?很难说它有什么成功之处,这只是我迈向新闻门槛的最初尝试,获得一些基本认知和实践体验,老领导的呵护和新闻同仁们的鼓励使我更加积极进取,加强自己的“新闻练兵”。其实,直至我年老退休,也还是在新闻岗位上不断摸索,不断拼搏,不断“练兵”的。干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境。可以这么说吧!几十年来,我和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热爱新闻工作,辛苦和困难已不算太重要了。我很同意孔子说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的意思是同一份工作,业务能力强的人不如喜欢这份工作的人,而喜欢、爱好这份工作的人又比不上能够陶醉于工作的人。如果说,这几十年来我在福建日报这平凡工作岗位上能够扎扎实实地做些事和取得某些成绩的话,也就是凭着“喜欢”和“陶醉”这份工作的结果。■

(作者为福建日报原编委)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