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想之光》于1982年10月8日在福建日报发表后,赖爱光的事迹引起社会上很大反响
我一生中工作时间最长的单位是在福建日报社,从1962年9月至1983年8月,整整21个春秋。之前,我由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三年多,应该说真正走向社会是在福建日报社。作为在战火中诞生的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社肩负着主导全省舆论的任务,有着光荣的优良传统,是一个锻炼人培养人的地方,我受益匪浅。优良传统有诸多方面,在一篇短文中不能一一叙述,这里只撷取办报实践中,在处理几个关系体现出来良好作风的片断,谈谈自己的感受,表达对福建日报社成立60周年的纪念。
一、在处理与群众、基层作者关系中,诚心实意,认真负责。
福建日报社在正常的岁月里,坚持了群众办报的指导思想,十分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对报纸的反映和意见,重视群众的来访和来信,重视基层作者的来稿和培养。在我刚到报社那几年的印象里,报纸领导在各种场合强调群众工作的重要性,提出“有信必复”的要求,并在机构上设立群众工作部(也曾叫通讯联络部)。群工部比起其他部,是一个人员较多的大部。它负责管理驻各地的记者站,接待来访群众,处理群众来信,以及编辑“读者来信”内外刊的工作。《读者来信》专版经常见报,期数不亚于其他栏目的专版,对推动各项工作,解决社会问题,吸引读者关注等,起了很好的作用。报社各部门的编辑人员对社外作者,特别是基层作者的来稿处理,不仅十分及时而且非常认真。在这方面,一些老编辑给我们树立了好的榜样,他们诚心实意地对待来稿作者,对一些有可取内容的稿子,反复找来作者修改,一遍二遍三遍不厌其烦,直至把稿子写好;对一些有重大典型意义题材的稿子,派记者下去与原作者(大部分是基层报道组)联合采写,保证文章的质量;对一些因各种原因不能采用的稿子,在退稿时详尽地作了回复,有时回复的字数比来稿字数还多。许多年以后成名的作者,无不感激报社编辑对他们的帮助。这样做使得报纸经常有来自基层的鲜活内容,文章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还培养了一支基层作者队伍,同时编辑记者本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作为面向群众服务社会的党报,这个传家宝不能丢。
二、在处理与反映现实生活关系中,脚踏实地,深入实际。
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它的道理普遍为人们所熟知,新闻报道同样离不开现实的生活。舆论宣传要贴近生活,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有坚固的基础,才能有活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福建日报社编委会采取几个有力的措施:一是编辑轮流到记者站工作;二是组织以老带新到第一线采访典型调查研究;三是安排编辑记者下乡蹲点熟悉生活。我在报社期间接触到,一些分工当记者的同志经常下乡自不必说,分工当编辑的也频繁下乡。下乡有时是带有任务的,有时也不一定带有任务,为的是让他们接触了解基层实际工作情况,而虽然不带任务却往往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我从调入报社到“文革”前夕三年多,在副刊部当编辑,曾被派往福清县音西公社音西大队、诏安县太平公社、南靖县蹲点,每次至少在一个月以上,长时达三四个月,吃住大多在大队或公社,有时到自然村山路返回不便,就与农民同吃同住。其他许多编辑,也有类似的经历。改革开放初期,报社还安排我到厦门记者站工作。这些经历对编辑了解基层情况,增加社会知识面,拉近与群众的情感,掌握报道的第一手材料,准确把握报道要领,是极其重要的。只有这样做,才能磨炼出一支好的新闻工作队伍。
三、在处理与采访对象关系中,待之以朋,注重事实。
这里指的采访对象,主要是典型人物、事件参与者和知情者。事实是新闻舆论的根据,真实性是新闻舆论的生命。上个世纪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福建日报开展过几次新闻改革,改革强调坚持党性原则和新闻的真实性。要达到真实性,就要注重事实。当时,涉及反映真实内容的来稿,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证明,或者经过编辑部门的核实。记者写稿只凭电话采访或简报编写,是不严肃不允许的。记者的采访,特别是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采访,都必须到现场,直接找到采访对象的组织和知情者,以及采访对象本人或参与者,而且要多方面证实。在采访过程中,要把采访对象当朋友来对待,由此建立起彼此间的友情。报社有许多这方面的事例和成功经验。改革开放初期,我参加采访光学专家赖爱光,我们在顺昌赖爱光同志所在的工厂住了一个多星期,遍访熟悉赖爱光同志的工厂领导、工程师、技术员、工人,以及他的家人,并与赖爱光同志及其家人交上朋友,直至现在。赖爱光同志事迹的长篇通讯《追求理想之光》在报上一版发表后,引起社会上很大的反响。
福建日报社走过的60年历程,与我们共和国共命运,既取得巨大的成绩,也遭受过挫折。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和教训都必须认真地吸取,从而坚持和发扬促进我们事业向前发展的优良传统,把党报办得更好!■(作者为福建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共福建省委原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