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里提出在福建“筹建铁路以图自强”,但由于战乱等种种原因,火车的轰鸣始终未能响起。直到1955年,一声开山的巨响开启了鹰厦铁路的脉动。当年参加鹰厦铁路建设的青年志愿筑路队五十多名老同志,26日在时隔半个世纪之后重聚榕城。回忆起五十年前的那段日子,他们难掩心中的激动。
在福建团省委和省老干部局等单位联合组织的“纪念志愿者建设鹰厦铁路五十周年座谈会”上,当年的战友白头相见,说不出的激动与喜悦。当年的志愿筑路队队员卓熙藩说,筑路队在建设工地待了大约半年左右,铁道兵部队就陆续根据各人的情况给他们安排了出处:一部分随军,一部分留下转入铁路系统,一部分则送去铁路院校学习。从此就各自分开,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这一别就是五十年。没想到在江心福等老同志的组织下,大家还能重新走到一起,共同追忆往事,这让每个老同志都激动万分。
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处长、作家钟兆云,曾深入研究过五十年前鹰厦铁路的建设过程。他说,早在中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闽籍侨领陈嘉庚向大会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并获通过。虽因朝鲜战争爆发未能实施,但毛泽东却做出了“彻底支持”的批示。
1951年10月3日,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张鼎丞向中央政府和华东局建议,尽快考虑修建鹰潭至南平铁路,解决福建出省通道问题。为了福建的发展,也为了战备的需要,中央政府决定修建福建铁路。陈嘉庚闻讯后,亲赴家乡考察线路。
不久,铁道部提出三个选线方案提交福建省讨论。最终,中央政府批准了“东线方案”,全程从鹰潭至厦门,共七百余公里,预算投资55323万元。
1955年2月,铁道兵部队七个师进驻鹰厦线各主要路段,开始铁路的建设。福建省委成立支前委员会,动员十万民工配合铁道大军施工,当时铁道兵将大部分力量都用在了鹰厦线,最多时竟达12个师。
1956年12月9日下午1时35分,鹰厦铁路的最后一根铁轨铺到了终点厦门,当铁道兵把拧上了最后一颗道钉的扳手和铁锤赠送给福建人民时,福建从此告别了没有铁路的历史。
鹰厦铁路竣工之前,受命负责鹰厦铁路支前的副省长梁灵光向时任省委书记的叶飞建议:“鹰厦线即将全线通车,铁道兵已陆续调往西北去了,现在还有八个师留在福建没什么活干,何不将鹰厦线剩余的两亿多元资金和施工材料,把南平到福州的铁路也修起来。”
叶飞很赞成这一意见,要他立即找王震商量。梁灵光当即前往南平“八零部”找王震,王震痛快地答应下来:“你们这个意见很好,现在钱也有,人也有,材料也有,趁热打铁,再说,我们也不能窝在这里光吃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