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现象” 对接海西天地宽
“衢州交通便利,物阜民丰,是历史上有名的富庶之地。”祖籍福建上杭的衢州市经委主任傅炎康自豪地说,“衢州还是浙江省真正意义上的唯一重工业城市。”
长期的安逸,曾造成衢州人创业精神的缺失。改革开放前20年间,相较于周边金温台等地的高速发展,原先富庶的衢州反而成为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
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创造出令人刮目的“衢州现象”,老工业城市焕发青春。
傅炎康列出一组傲人的数字——经济增长连续6年列全省前茅;工业经济综合得分列全省第二;今年前5个月,工业增速达37%,利税增长达48%,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傅炎康认为,“衢州现象”的关键在于很好地发挥了后发优势。宽裕的工业用地,四通八达的高速交通,丰沛洁净的钱江之水,提供了工业发展的广阔空间。由于历史的渊源,长期作为国家重化工业基地的衢州还有难得的技术人才资源优势,仅中国巨化集团就聚集了5000多名高级技术人才。
基于这些优势,衢州市大力推动雄心勃勃的“410”产业发展规划,即做大做强氟化工、有机胺、矿山风动机械、硅材料4个千亿产业板块,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同时,壮大新型干法水泥、电光源、高档特种纸、金属制品等10个特色产业。预计5年内,“410”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600亿元,成为衢州经济的主要支撑。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推进,衢州人敏锐地感受到了海西风向,并迅速行动起来。衢州积极参加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近年来,在跨省工商执法、药品监管、教育发展、旅游合作等方面,展开一系列合作。
衢州市委书记孙建国表示,衢州提出打造浙江经济内陆拓展的桥头堡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连接长三角和海峡西岸、中部地区的战略平台。
傅炎康也认为,衢州与毗邻的福建南平,产业同质化低,互补性强,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今年3月28日,衢州江山的浙江红火集团,在福建清流县嵩溪镇建设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项目。红火集团是中国建材百强企业、浙西最大水泥生产企业,他们经多方考察,最终把项目选择在具有丰富煤炭、石灰石资源的清流县,项目总投资达5亿元,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6亿元。
衢州庙下乡的竹制品加工业发达,全乡每年加工原竹在1000万支以上,而本乡毛竹采伐量不足300万支。加工企业一过农历正月,就要到邻近的福建、江西等地“找米下锅”。
衢南高速是浙江交通对接海西的重大举措。随着这条省际交通大动脉的贯通,两地企业也闻风而动,加快了考察投资的步伐。
“我们现在与南平经济部门往来密切。”傅炎康表示,“沟通促进合作,我相信,随着高速的贯通,两地的合作将更加充分地展开。”
连接四省 构筑无障碍旅游圈
记者刚刚踏进衢州市旅游局的大门,副局长胡耀瑛就迎上来,高兴地说:“你们来得正巧,过几天厦门旅游局就要来衢州推介项目。再过两个多月就是‘9·8’投洽会了,我们也要去厦门参展推介呢。”
在胡耀瑛看来,衢州与海西其他城市之间合作起步最早、成效最显著的,要属旅游了。闽浙赣皖四省交界处旅游资源密集,文化独特,是极具诱惑力的“黄金板块”。在我国4个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中,占了两个,即武夷山和黄山。随着杭金衢、金丽温、黄衢南高速公路,衢景九铁路和浙赣铁路复线等省际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四省旅游合作的瓶颈正被打破。目前,以衢州为中心,已形成“三小时快速交通圈”,可便捷地到达黄山、武夷山、三清山、龟峰等著名景点。衢州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正紧锣密鼓地建设四省边界旅游集散中心。
衢州、上饶、鹰潭、黄山和武夷山市四省五市旅游部门签署《浙赣闽皖旅游区域合作宣言》,联手构建大旅游圈,打造区域旅游品牌。2004年以来,衢州连续召开四届华东旅交会。福建省南平、福鼎、厦门等地120多个部门与企业参加,与当地旅游公司签订了客源互送协议。同样,衢州、金华也组织上百家企业参加在南平召开的武夷山旅游节。2005年以来,以上海铁路旅行社为主推出的衢州——武夷山旅游线,一共走了10趟,一年内光火车专列就输送游客5000人。
衢州市旅游局副局长郑兵认为,衢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南宗孔庙、烂柯山、江郎山等著名景区,国家旅游局《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也将衢州纳入其中。然而,长期以来受制于闽浙边界交通条件,吸引福建游客较少。同样,长三角来的短途游客到衢州后,受交通所限也难以延伸到福建观光。衢南高速建成后,将大大促进以武夷山、黄山、杭州为龙头的华东旅游资源的联合开发。
同时,两岸周末包机直航也让衢州看到市场新机会。胡耀瑛说,今年8月底,衢州至厦门的航班就要开通了。衢州将以厦门为口岸,吸引更多的台湾游客来衢州周边观光,并以衢州为地接平台,向四省主要景点发散。
福建日报记者 温端贵 郑武平 黄少鹤 吴美章
2008年7月12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