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抚州迎来了经济的大发展。左图为生机勃勃的金巢经济开发区工业园。而在以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下图)。抚州日报记者 万德辉 摄
江西抚州,因出有 “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曾巩和“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等文化名人而被称为“才子之乡”。
然而,这里的经济发展因长期处于江西全省的“锅底”而令人尴尬,令人焦虑。
时光走进2004年,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实施,福银高速通车了,向莆铁路开工了,抚州的区位与交通由劣势转为优势,后发的抚州,在海西的大架构下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探寻改革开放30年的抚州之路,抚州人最深的感受是——才子之乡,海西风起。惊鸿4年间,长期处于江西全省经济发展的“锅底”,在一次次发展提速竞赛中落后于人的抚州,终于在海西战略的助推下迅猛崛起。
告别“锅底”,
海西助推抚州破题
这是来自抚州市统计局的一组数据——1980年生产总值9.45亿元,2000年133亿元;1980年财政总收入9485万元,2000年8.8亿元。尽管经济一直在发展,但抚州始终位居江西省经济的“锅底”。
突发猛进发生在2004年以后。当年,生产总值227亿元,2005年262亿元,2006年首破300亿元,2007年达368亿元,增幅连续5年超江西省平均水平;2004年财政总收入12.9亿元,2005年15.3亿元,2006年突破20亿元,2007年突破30个亿,三年不止翻一番,增幅居江西省第一。
是海西战略的实施,给抚州摆脱“锅底经济”带来了机遇。
“因为海西战略,抚州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腹地,成为整个江西省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桥头堡。”抚州市委书记钟利贵说。
抚州市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融入海西、对接海西,提出“全力主攻两区(工业园区和城区)”的赶超发展方向。抚州的干部说,当时感觉有“天方夜谭”之难,但蓦然回首,发现赶超的态势已然相随,却又感到时间过得实在是太快了。
历史上的抚州,素有“赣抚粮仓”之誉,是国家区域性商品粮基地。计划经济年代,相当多的粮食经过鹰厦铁路和316国道等入闽,与福建建立了相当密切的关系。但是,农业比重过大,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徘徊在30%以下。
今天的抚州,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海西助推抚州腾飞,京福高速是一个翅膀,向莆铁路是另一个翅膀。”高速公路、铁路和电厂,一直是抚州人心中的三个梦,福银高速实现了第一个梦想,向莆铁路又让抚州百姓好梦即将成真。
抚州市委、市政府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从农业大市中破题,在海西区域协作框架下,利用高速交通网,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承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抚州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金巢经济开发区,是抚州破题的一个缩影。
这个1993年就设立的开发区,位于抚州城郊接合部,发展一直十分缓慢。2005年以后,抚州把开发区作为“对接长珠闽,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全力主攻两区”的重中之重,金巢方才焕发生机,成为真正的金巢。2007年,主营收入达40多亿元,年增幅超过50%。金巢开发区活力四射,成为抚州城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开发区内,燕京惠泉啤酒(抚州)有限公司在2005年,仅用7个月就建成投产,被称为抚州的“惠泉速度”。总经理陈济庭说,作为海西的品牌,惠泉借助抚州这一桥头堡扩大销售半径,向内地推进,去年扩产后年产啤酒20万吨,是江西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
占地420亩的明恒纺织有限公司,年产值6亿多元,前身是抚州最大的国企抚州棉纺织厂。2002年,福建立丰印染股份有限公司(原三明印染厂)成功收购该厂,成为江西省国企改革的典范。董事长连锋认为,这种企业并购有内在的关联性,抚州方面主要从事纺织,三明这边主要从事印染,产业链自然延伸,上下游互为补充,于品牌打造非常有利。目前,立丰集团已是三明市“小巨人”企业之一。
2007年,工业对抚州经济的贡献率达48%以上。这对抚州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定位于海西腹地,大力发展腹地型工业经济,抚州彻底走出“锅底”。 在江西11个设区市中,2005年,抚州地方财政收入上升至第9位,2007年再升至第7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第8位升至第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第9位升至第8位。
抚州的变化,让抚州人有了更多的期待,让抚州人更深切地感到与海西战略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