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 : “哑铃式”模本的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表现为团购下滑,但总体上,去年企业产值仍比2007年增加20%,这得益于我们重‘两头’的‘哑铃式’产业体系。”2003年落户闽侯的大世界橄榄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张学珍对记者说。
张学珍所谓的“两头”,一头是包括种植和科研在内的上游资源建设,另一头是市场开发。
“在半岭村,300多户农户中7成种植橄榄,采摘后就把橄榄运到竹岐的交易中心,大世界都会来收购,”竹岐镇半岭村橄榄种植户告诉记者,“现在种植大户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竹岐橄榄交易中心就是大世界公司迁至闽侯后所建的。“当初从福州搬到闽侯,就是出于延伸产业链的考虑。”张学珍说,橄榄收购价采取随行就市的原则,“我们给果农的定心丸在于量。”
除了建交易中心,企业还在鸿尾建立了350亩橄榄种植基地。“建基地更重要的是实施标准化全程监控,自营基地能起到示范作用,通过规范果源品质,指导果农提升橄榄品质、实施无公害种植等。”
“今年,我们准备对以往没有涉及的橄榄油制品进行研发。”张学珍说。大世界橄榄公司目前拥有农业部授予的特色农产品热带水果专业技术研发分中心,并与福建农林大学等合作建立天然食品研究所。
“闽侯橄榄产业光靠做成蜜饯是难以做大的,应该走从蜜饯到饮料到保健品的路子。”余述表示。
在下游市场方面,大世界已拥有自营专卖店,并在知名卖场设置店中店等,还积极参加全国性展会,逐渐向省外拓展市场,如今,30%左右产品销往省外大中城市。
据了解,近年来,闽侯县加大橄榄产业化力度,除引进大世界、振园、延福三家年加工上千吨橄榄的规模加工企业外,还兴办各类中小加工企业30多家,产品多达80余种。
由这些企业带动形成的橄榄种植专业村有30多个,从事橄榄种植、营销等行业的农户有1.2万户。通过规范化管理,目前全县共建立500亩以上的连片橄榄园11家、100亩以上连片橄榄园40多家,县级橄榄交易集散中心正在规划中。去年,闽侯县共种植橄榄5.8万亩,产量从2003年的6029吨激增到1.5万吨,均居全省首位。
采访手记>>>
提升的脚步不能停
从四处可见的橄榄商铺、商品广告,到遍布村落的连片橄榄园,记者在闽侯采访期间处处感受到“中国橄榄之乡”的名副其实。不过,闽侯的橄榄产业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当地业内人士指出,当下闽侯橄榄七成以上被加工成蜜饯类初级产品,鲜食和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较少,而后者往往对橄榄品质要求更高,价格也高得多,种植户也更容易从中受益。
要改变这一状况,政府还应在规范化种植、品种改良上加强引导;同时,应改变当地大企业少、小作坊多的现况,加大培育大世界、振园这样的大型企业的力度,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此外,进一步推进品牌宣传和营销队伍建设,亦是当务之急,“果贱伤农”的风险小了,改良、创新品种的积极性才会提升。
经过几年的发展,闽侯的橄榄产业已经走上一个新的层次,要进一步提升,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未雨绸缪的紧迫感,已在当地业界形成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