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始终在一起——援建彭州的点点滴滴
www.hyyz888.com 2009-02-09 10:58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在余震中前行

  年终岁首的一条新闻报道,大地震以来,四川又发生大小余震4万多次,截止到今年1月23日12时,汶川地区共发生4.0级以上余震290次,最大余震震级为6.4级。

  刚到彭州时,常常感觉到椅子和床铺的晃动。一起来彭工作的电视同行说,我总是在洗澡的时候想象自己裹着浴巾跑在大街上的情景,是不是得地震恐惧症了?然而在余震中,我们却看到许多冒着危险,克服困难,奋战在一线的人们。

  去年6月28日下午,在通往龙门山的路上,一群正在清理巨石和树木的成都空军某部官兵拦了我们的车,他们的电锯坏了,要借用工具维修。下车跟他们攀谈,发现其中居然有两个福建籍的兵,地震发生当天他们就到这里救援了,他们拼着命在很短的时间清理出一条道路,虽然窄小,却使得许多救灾物资能够运送进来。余震频繁,山上时有树木石头滚落,于是他们每天来回察看,及时清理路障。挥手告别时,战士乌黑脸庞上的汗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可敬可爱。

  也是在这一天,我们在彭州白鹿镇遇到一群我省卫生防疫队员。正与他们在自建的简易而闷热的帐篷里聊着时,一名队员忽然闯了进来,很高兴地说,已经跟附近驻扎的部队营地联系上了,可以在他们那里洗个澡了。一打听,原来这些搞卫生防疫的同志,自己好久没有条件洗澡了。此前,他们已经在条件更为艰苦的北川工作了1个多月。

  乐观自信的彭州人

  在一场由我省举办的招聘会上,汪光丽和丈夫一大早便赶到招聘会现场。他们是龙门山镇银厂沟的村民,原本在景区经营“农家乐”,年可收入几十万元,去年初借贷翻新了房子,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农家乐旅馆在地震中倒了,他们一无所有,还欠了不少债。他们一度也很沮丧,但很快又振作起来,汪光丽说,他们都会开车,丈夫还会电工,要赶快找到工作,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

  “建板房是自己的事,早一天完工我们就能早一天住上新房,”去年7月4日记者在工地上采访时,当地受灾群众说。负责白鹤安置点建设的企业负责人说,受灾群众积极参加建设安置房,一动工就来工地帮忙。后来公司发现他们各有特长,于是就聘请他们参与建设,一来可加快施工进度,另外也能给灾区群众带来收入。而有了当地群众的积极参与,板房建设比原来快了许多。

  通过各方努力,有许多灾区群众前往福建工作,省前指组织的10多场招聘会,5000多位灾区群众与闽企签订了就业协议。同时,通过以工代赈等形式,就地就近转移就业15000多人。

  见证彭州变化的快乐

  作为“5·12”地震极重灾区之一,震后的彭州满目疮痍。如何尽快适应当地的生活,对我们是极大的考验。

  说起四川的辣,有一位援建者形象地说,两头难受啊,吃时上头难受,拉时下头难受。初来彭州,街头的路边摊、小吃店就是我们的“食堂”,有时下乡采访,饿到下午两三点才吃到午饭……生活无规律加上口味过辣,肠胃出问题是常事,氟哌酸等成了必备的药品。不过我们都很快习惯了当地的生活,吃饭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灾情越重的地方援建任务越多,也是新闻资源最多的地方。“5·12”地震中,彭州20个镇中超过半数受灾严重,不少重灾镇距离彭州市区都在30公里以上,最远的60多公里。震后道路损毁严重,余震不断,很多乡镇班车不通,下乡采访只能租的士。有一次,采访完等在路边1个多小时也没有车来,巡逻经过的当地交警看见了,出面帮我们拦了一辆小面的。一位交警惊奇地说,没见过没有带车来采访的记者。

  余震不断袭来。曾经一次6.1级余震,电脑桌和墙壁都哗哗作响,虽然等我们背起电脑、相机等设备冲出门时余震已经结束,但网络却中断了,余震带来的种种问题和不便是平常难以想象的。

  当然,作为驻扎灾区的记者,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搞好新闻工作才是硬道理。在板房安置点,在项目建设工地,在前方指挥部,甚至在当地绝大部分人都不曾到过的极重灾区,都留下了我和张杰的足迹。想想,作为新闻工作者,这样的经历一辈子可能只有这一次了,多付出一些有何妨?况且能见证和记录彭州大地的点滴的变化,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来彭州半年了,我的儿子已从蹒跚学步到能够迅速上下台阶,从牙牙学语到能够清晰地对人说:“爸爸到四川打工。”几次回闽,我都感觉到他的成长。想起当初,得到组织上派我到彭州灾区工作的消息,家人毫不犹豫地支持,如今看着瘦弱的妻子,内心的感动和愧疚无从说起。许多来彭州参加援建的工作者,家中的父母妻小也都是一样地支持、辛勤地付出,但大家都觉得,能来这里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看着震后的彭州发生越来越多的变化,感到自豪和光荣。

  年前漳州对口援建分指挥部给彭州的援建区和灾区群众送来了水仙花。我也养了一盆,如今绽开在窗台上,寒冷中散发出清淡优雅的香味。我想,纯洁的水仙花象征着闽彭两地人民的情谊,她带来美好的心愿,带来春天的气息。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有难同担。过去、现在、将来,我们都在一起,彭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驻彭州记者 方承 本报记者 张杰 摄 许永华)

(责编:王秀钦)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