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伴随着文旅热潮,一些城市先后在社交媒体上刷屏霸榜出圈,成为人们印象中的“网红城市”。移动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发展地方文旅的确需要了解互联网。流量,为不少城市带来一定的经济活力和知名度。 毋庸置疑,有些网红城市的出圈有一定的偶然因素,而更多的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说到底,网红城市不是“造”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人们对一个地方流连忘返,乐于在网上晒照片、给好评,主动向亲朋好友推荐,主要还是因为当地公共服务、营商环境不错,或是文化传承做得好、城市管理在细节上很用心。金杯银杯不如游客口碑,能否成为网红城市,并不能光靠刻意打造人设、炒作话题,而是靠修炼“内功”,做好服务,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回头看,在去年东北冰雪旅游热中,“尔滨”的出圈,是耐住性子做实功的结果。同样,以“村超”刷屏的贵州榕江,也是脚踏实地做了很多利长远的工作。这些,都是值得借鉴推广的样本。 相反,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想尽办法人为制造热度。有的城市干脆自己命名了一批网红打卡地、网红食品、网红民宿;有的城市单单依靠重金请运营团队为其包装——制造概念、寻找节点,盼着关键时刻一炮走红;有的城市简单粗暴“抄作业”,学回来一套网红标准、模板和套路,制造出来的“网红”却带来了负面效应;有的地方“花式”宠主播,非但没有给城市声誉加分,反倒制造了闹剧,只得草草收场。 在流量面前,城市管理者要保持定力,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做内功,把诚意放在服务上,依托资源禀赋,经营好优势产业。如此,“长”出来的网红城市才能“长红”。(本报评论员张丽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