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万亿元退税将落地 实体经济迎来“及时雨”
2022-03-23 16:16:06来源:新华网责任编辑:揭晓经我来说两句 |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中国证券报》23日刊发文章《逾万亿元退税将落地 实体经济迎来“及时雨”》。文章称,财政部3月22日消息,财政部、税务总局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的公告》,自4月1日施行。《公告》明确加大对小微企业以及制造业等六大行业企业的留抵退税力度,将退税范围从增量拓展至存量。 政府工作报告预计,今年留抵退税规模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将全部直达企业。专家认为,加大留抵退税力度将增加企业现金流,对制造业等留抵税额较多的行业形成利好,且有望提升科技创新企业研发积极性。 实施存量留抵退税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公告》提出,加大小微企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并一次性退还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 同时,《公告》提出,加大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并一次性退还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存量留抵税额。 对于申请退税的安排,《公告》明确,增量退税方面,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可以自2022年4月纳税申报期起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增量留抵税额。在申请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方面,微型企业自4月起、符合条件的小型企业从5月起、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中型企业从7月起、符合条件的制造业等行业大型企业从10月起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次性退还存量留抵税额。 此外,《公告》要求,各级财政和税务部门分别于2022年4月30日、6月30日、9月30日、12月31日前,在纳税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集中退还微型、小型、中型、大型企业存量留抵税额。税务部门结合纳税人留抵退税申请情况,规范高效便捷地为纳税人办理留抵退税。 充实企业现金流 在专家看来,实施存量留抵税额退税将大幅增加退税额,充实企业现金流,在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情况下,可望减少对企业资金的占用,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目前我国的留抵退税主要集中在增量部分,即退还2019年4月份以来新增加的部分,其中,对先进制造业的增量留抵税额予以全部退还,对其他行业满足条件的增量留抵税额予以退还60%。《公告》明确,将进一步从增量和存量两方面入手实施退税,明显加大了留抵退税的政策实施力度。 “相比原先实施的增量留抵税额退税政策,如今存量留抵退税额也可退税,大幅增加了退税规模,有利于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公告》还明确按不同规模企业分批有序安排存量退税,先是微型企业,然后依次是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充分体现了对中小微企业的特殊支持。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留抵退税政策的推行有助于减少对企业资金的占用,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增强企业获得感,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尤其在经济增长下行期,资金和现金流状况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此外,此项政策推行有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和技术设备升级,进而实现稳投资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罗志恒说。 “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可直接充实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从而在稳增长环境下激励企业开展新的资本开支。”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琦如是说。 提振制造业及科创企业 政府工作报告预计,今年留抵退税规模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将全部直达企业。专家分析,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最受益的将是留抵税额较多的行业企业。李旭红认为,加大留抵退税力度对中小微企业、交通运输等困难行业以及制造业、科技型企业等六大行业构成直接利好。 董琦分析,留抵税额规模大的行业多集中在设备类制造业,以及化学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纺织等行业。“增值税留抵税额占工业企业总留抵退税额10%以上的有3个行业,分别是电子设备制造、交运设备制造和电气机械制造,全部是设备类制造业。化学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和纺织业留抵退税额占比都在4%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比也较高,约3.1%。”他说。 据董琦测算,假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行业结构类似,2022年设备类制造业有望获得超6000亿元退税,上游原材料制造业将获得退税额超2000亿元。纺织行业可获得约600亿元留抵退税,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可获得约500亿元,电力行业可获得约430亿元。 此外,留抵退税对于初创型科技企业而言也是“及时雨”。罗志恒解释,初创型科技创新企业的特点是先期投入了大量资金,存在大量进项税,但短期内没有投产和销售,缺乏销项税。在此种情况下,如果实施留抵退税,将极大提高科技创新企业研发积极性。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