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众人眼中的优等生,令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谁都没想到,他会以欺骗方式获取27名校友信息,以他们的名义借贷,最终以诈骗罪获刑—— 大学校园里的疯狂网贷 王潇俊亲属代其退赔的18万元票据 进入2019年,不少大四学生都在忙着找工作了,但山东威海某高校2015级的大学生王潇俊却无法顺利毕业。他在众人眼中曾是一名优秀的学生,班长,年年都拿奖学金。没想到,他会在网上贷款平台频借高利贷,借贷数额不断垒高,陷入连环债。他利用同学信任,虚构开鞋店、网上兼职刷单等名目,欺骗27名同学,在16个网贷平台上办理贷款本金共计70余万元。 最近,该起由山东省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检察院(以下简称“高区检察院”)办理的诈骗案,经法院审理后宣判,被告人王潇俊以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6万元;同案犯张涛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4万元。 一审后,被告人未上诉。目前,判决已生效。 “好学生”突然转变 王潇俊出生于福建晋江一个普通农家,在父亲王超眼中,儿子积极上进、头脑灵活,虽然平日里喜欢打打游戏,但学习方面从没有令自己失望过。2015年,王潇俊顺利考入了威海的一所211高校,这让王超脸上倍感有光。在邻里乡亲及周围亲戚的羡慕中,王超觉得儿子的前途一片光明。 在大学老师和同学们眼里,王潇俊十分优秀。他是班长,组织领导能力很强;学习成绩也不错,年年都能拿到奖学金;他还擅长摄影,在校期间就开始尝试做摄影工作室。就是这样一个在家长、老师、同学们面前表现十分优异、前途甚好的大学生,却在2017年“突然”发生了转变。 先是几个要好的同学发现了王潇俊的变化。原来,王潇俊曾因为自己要创业开鞋店、网上刷单任务未完成等原因,向不少同学和老乡借了钱,还用他们的身份信息在网络平台上贷了款。之前他每隔一段时间会偿还一部分款项,但随后竟然彻底失去了联系。 后来,辅导员频繁接到学生们反映情况,且人数不断增加。这让大家不禁意识到,王潇俊可能骗了大家的钱“跑”掉了。2017年8月28日,多位被骗的学生向威海警方报了案。 此时的王潇俊已经回到了福建晋江老家。父亲王超也发现,暑假归来的儿子好似与之前有些不一样。他一直沉默不语,与家人交流的兴致也不高。询问之后,王潇俊说出了实情。原来,他借了高利贷,还欠了20几位同学的钱,目前数额已经还不上了。 认识到事情严重性的王超,想办法筹了一部分钱弥补了儿子的错误,但杯水车薪。考虑到高额利息带来的资金漏洞会越来越大,同年9月2日,王超和王潇俊一起在晋江报了案。 经公安机关侦查发现,2016年以来,王潇俊开始在某贷款平台借贷款项,后为偿还本息先后在多个借贷平台拆借,并在同案犯张涛的介绍下,到济南等地办理线下贷款。随着借贷数额不断垒高,陷入了连环债务危机之中。 2017年6月以来,经张涛教唆,王潇俊隐瞒其大量欠款且无力偿还的真相,利用同学信任,虚构开鞋店、网上兼职刷单等事实,或直接找同学帮忙网上贷款供其使用,并许诺有能力直接还款,欺骗27名被害人(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各自的身份信息,在16个网贷平台上办理贷款本金共计70余万元。 编造“创业”谎言 一个在校大学生为什么会欠下高利贷?又为何会欺骗这么多曾经对他十分信任的同学呢? 经了解,王潇俊家境清贫,他还有一个姐姐,姐弟二人自幼由父亲王超独自带大,因缺失母爱,再加上父亲脾气略有暴躁,导致王潇俊自小便敏感而好强,一方面他因自己家境贫寒而感到自卑,从不轻易透露家中情况;另一方面他又迫切地想找到出人头地的机会。 王潇俊升入大学后,王超每个月会给他打2000块钱的生活费,这些钱足够生活开支,但王潇俊并不满足。2016年,他为自己购买了一台照相机,每个月他在游戏平台上为了提升等级要不断充值,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这些钱从哪儿来呢?王潇俊想到了网络上的分期付款。起初,他在一家借贷平台上借钱,因为不能一次性偿还本息,他又到另外的平台上贷款还款,后来又在微信高息贷款平台上借款。这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让他在网络平台上的本息欠款越来越多,到2016年底,欠款已经接近10万元,而他再也没办法用自己的身份信息进行借款了。这可怎么办呢? “我老家那里有资源,打算在威海开一家鞋店,你愿不愿意投资些钱一起干?赚了咱们一起分,赔钱了我来承担。”2017年2月,王潇俊找到自己的同学小琪,告诉他自己开鞋店需要资金投入,想拉他一起干。想到没有赔钱的风险,小琪答应了下来,直接转给了王潇俊2000块钱。 “我要和人合租个库房放鞋子,手头上没那么多钱,能不能先借我?”一段时间过后,小琪又接到王潇俊的信息,也没多想,又转过去600元。 就这样,王潇俊隐瞒了自己大量欠款且无力偿还的真相,利用同学的信任,以开鞋店等虚假借口,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催款短信莫名其妙 2017年8月,学生小凯的手机上收到了几条莫名其妙的催款短信,表明他在几个平台上的分期付款即将逾期,如不按时还款,将影响他的诚信,上面还标注了每个平台的欠款金额。看到短信后的小凯起初有些发慌,随后他意识到这可能和王潇俊有关,因为就在一个月前,他曾将自己的身份证件借给过对方。 当时,王潇俊称自己在做一个卖手机的兼职,每个月需要完成任务量,如果完不成就会扣掉自己已经交的几千元押金和工资,7月份只差一个人了。做兼职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平常,小凯也没多想,为了帮助同学完成任务,便将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交给王潇俊操作购买手机。结果发现,小凯在各类平台上的欠款高达2.6万余元。 与小凯有着类似遭遇的小昊,此时也在自责与愤慨中。2017年6月,王潇俊告诉他自己找到了一份贷款软件“分期乐”的兼职工作,可以以比较低的价格在网上购买礼品卡,只需要身份信息进行账号注册然后刷单即可。小昊便将手机和身份证件交给了王潇俊操作。一个月后,小昊收到了几个平台的欠款短信提醒,王潇俊告知类似短信直接转给他就可以,没想到此后他就没了联系。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征信,小昊先后自己偿还了平台2万多元,还有1万多元没有还完。 2017年7月至8月,王潇俊利用同学的身份信息在不同的网贷平台上进行贷款。从谎称创业骗钱,到利用同学身份信息贷款,王潇俊的点子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本案同案犯张涛。 一次,王潇俊和游戏里的玩家张涛闲聊时,张涛告诉他,自己可以帮助他申请贷款,但是要收取一定的中介费。迫于高额欠款的压力,王潇俊一口答应下来。 从2017年5月开始,张涛帮助王潇俊联系了济南等地的线下贷款,但拿到贷款扣掉高额利息后,仍然远不能偿还借贷的款项,不仅如此,他还收到了要求还款的各类威胁恐吓,“每天到五点钟有一个短信提示,什么‘速速还借款’。”“有时候还有人打电话给我,威胁我说‘不还钱你等死就行了’。”无奈之下,王潇俊又向张涛求助。后来,张涛以每天10%高额利息的方式帮助王潇俊还掉了部分网贷平台的贷款。但其余网贷平台和欠下张涛的高息贷款,又该如何偿还?王潇俊再度陷入困境。 “你可以用同学的身份信息贷款。”张涛的一句话,让王潇俊找到了“出路”。随后,在张涛的教唆和威胁下,王潇俊分别以开鞋店需要资金周转、兼职业务未完成、网络兼职刷单任务和明确告知需要身份信息贷款等方式,让周围同学提供身份证等证件,然后由同学本人或自己协助的方式,在各类平台上办理贷款。 终获刑罚 案情一步步在水落石出,可是案件的审理并不十分顺畅。 2018年4月18日,高区检察院公诉人以诈骗罪对王潇俊提起公诉。同年7月6日,本案第一次开庭审理。庭审期间,王潇俊对于指控的犯罪事实、诈骗数额有异议。 “有些贷款是他们自己贷的,不能算在我的诈骗金额中。” “有些贷款平台的利息超过法律规定,我认为这些金额应该不属于诈骗金额。” “我也偿还了部分贷款,不应该算在总额中。” 同时,王潇俊的辩护人也对王潇俊的行为进行无罪辩护。他认为,王潇俊的同学知道钱的用途,因此王潇俊的行为属于普通借贷,只是由于个人借款超出本人的还款能力才导致这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王潇俊是辜负了同学的信任虚构了一些事实,但他本身并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他是准备要还的。 由于本案涉及被害人数众多,涉及十余个网贷平台,先后有上百笔资金流转,而大量原始转款记录在被告人王潇俊实施犯罪时予以销毁,且多个网贷平台因涉及违法违规放贷在案发后已关停整改,相关记录无法调取补充。鉴于此,公诉人建议延期进行审理,由公安机关继续补充相关数据和证据。 经过向每名被害人逐笔核实被骗经过和被骗数额,多次向王潇俊复核案情,案件事实终于查明:王潇俊共借用同学身份信息办理贷款67.8万余元,扣除案发前偿还的6.6万余元,诈骗数额为61.2万余元。按照对被告人有利的原则,扣除高息借贷平台没有直接放贷的利息部分,诈骗数额最终确定为58.6万余元。 同时认定,在王潇俊诈骗同学的过程中,张涛有威胁、教唆行为,并将王潇俊利用同学身份信息在网络平台贷取的手机和礼品卡销赃处理,与王潇俊构成共同犯罪,遂依法予以追诉。经查,张涛与王潇俊共同诈骗数额为31.3万余元。 针对王潇俊律师的无罪辩护意见,公诉人对王潇俊的非法占有目的进行了清晰阐明:王潇俊隐瞒其真实财务状况并虚构事实骗取被害人信任,被害人是基于王潇俊有能力还款的承诺,才配合王潇俊使用个人身份信息办理网络贷款,且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借贷数额高达五六十万元,该行为构成诈骗罪。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王潇俊的亲属自愿代其退赔了18万元,张涛也退缴赃款16万元。这些钱均由法院发还各位被害人。最终,法院采纳承办人的指控意见,依法作出判决。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