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进入酷暑,寻找避暑的好去处都会成为热门话题。一些开着空调的公共场所也一直是一部分人纳凉理想的去处,而少数“蹭凉族”奇葩的“蹭凉”姿势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显示,截至7月27日,有关“蹭凉”的话题新闻达9646篇,微博696条,微信文章23462篇,新浪微博话题#地铁蹭凉族#、#蹭凉族占领宜家#等阅读量均达“10万+”。 舆情热点 近日,有媒体报道,倡导体验式购物的宜家家居城陷入了“蹭凉族”占领沙发区、床品区、样板间、儿童区的难题——“蹭凉族”的各种奇葩姿势,有四仰八叉呼呼大睡的,有情侣搂抱在一起的,甚至还有酣睡打起呼的。这些人不顾公共场合的基本礼貌,横七竖八地霸占着沙发和床品……而这也几乎汇集了可能会出现在各大冷气场所出现的百态。本应是一次愉快的购物体验,却因为这些久坐不起、甚至躺着休息的糗态变得尴尬,让顾客和商家都非常头疼。 “蹭凉族”是指在商场、书店、银行、地铁等公共场所常驻纳凉的人。随着夏季气温逐渐升高,部分超市、银行、书店等冷气充足的场所成了一些市民的纳凉胜地。在商场,有些人脱下凉鞋,直接把脚放在座椅上,占据两个座位;在书店,有人靠在书架边休息,睡觉;在银行,有人坐在等候区乘凉话家常,把银行当成了茶馆;在地铁站,有人在过道两旁席地而坐,孩子嬉笑打闹,地铁里人群熙熙攘攘,一片嘈杂…… “蹭凉”本无可厚非,但部分市民不顾及在公共场所的个人形象,旁若无人地不文明“蹭凉”,让他人感到尴尬和不适。这些行为,虽然每年都有媒体不断曝光,并提醒市民要文明“蹭凉”,但种种不文明现象却仍然每年都如约而至。 然而,由于目前缺乏适当的引导和疏解通道,面对无处可去的“蹭凉族”,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已经慢慢从无奈转为接受,而面对这个现象,如果只是一味纵容,“蹭凉”问题便不能得到良性循环的解决出口。对此,不少媒体和公众都纷纷献计,展开讨论。 网民观点 资源共享是好事,也需注意形象(34%) @Crys小多:资源有限,共享无过,在家开空调是开,公共资源也是开,为什么不能共享?如果纳凉者家中无空调,在不影响正常公共秩序和安全的情况下,何不宽容对待,让他们清凉一夏。 “蹭凉”者不文明行为煞风景损形象(31%) @晓月:把图书馆、地铁站当成了“自家地儿”,随随便便全然不顾个人形象,不仅影响形象,还“蹭”丢了文明。 应增设公共纳凉场所(29%) @靖:天气炎热,“蹭凉族”的出现说明公共纳凉场所的缺乏,是否可以增设公共纳凉场所,为市民提供纳凉的去处。 公共场所需更包容,引导公众文明纳凉(27%) @沁伊:来者皆是客,商场不能因为客人不消费就拒绝。对不文明行为,要尽量劝导,大部分市民能接受劝导和提醒,尽快改正不文明行为。 媒体评论 《钱江晚报》:避暑也应注意文明 文明是每个市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而文明避暑,营造干净、优雅、和谐,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好纳凉。更重要的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市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呵护城市文明,理应让文明避暑成为夏天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场合避暑时,既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也要体现出文明市民应有的风范。具体而言,就是说不能因个人的行为影响到他人,也不能因个人的形象导致城市品位下降。简言之,文明避暑,为城市文明增光添彩才是硬道理。 《长江日报》:“蹭凉族”的争议需要多方求解 不管出于什么理由,“蹭凉”其实无可厚非。而对管理者而言,通常也没有理由和动机将他人拒之门外。只要没有影响到相关场所的正常运行,又何必背上一个“不近人情”的坏名声。冷气既然开着,是个人专享还是“雨露均沾”,并没有什么区别,反倒提升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这样看来,一个“蹭”字恰与如今盛行的“分享经济”有些暗合。事实上,“蹭凉族”引发的争议,与其行为本身无关,而在于少数个体公共意识的缺乏。“蹭凉族”的背后,反映的是市民对纳凉降温场所的刚性需求。一旦现有的公共场所无法完全满足,增加公益性纳凉场所的供给才是解决之道。当然,这样的场所开辟在何处、需要配置什么设施等,一方面需要成本的投入,也需要详细的论证和决策。 舆情观察 如今高温天气频繁出现,高温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如何解决避暑难题,已经不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蹭凉族”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话题。面对高温,有人调侃,“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已成为盛夏最贴心的问候。如今人们已经找到了凉快地,而如何容纳这些“蹭凉族”,却成了一个问题。有人认为,以往人们走进树荫下、竹林里、溪水边,就能享受避暑的惬意,但如今早非“一把蒲扇度过一个夏天”的时代,“蹭凉族”也是钢筋水泥造就的“城市森林”必然会出现的结果。但面对“蹭凉族”的不文明现象,也有观点认为,他们过多占用了公共资源,影响了公共场所正常业务的服务效率,而那些不文明行为,也降低了城市的文明指数和公共空间的舒适感,看似是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却给城市的形象和舒适感大打折扣。 要让“蹭凉族”不再身陷尴尬的处境,成为被接受的群体,归根结底还是要公众的自律和有效的引导,让公共意识深入人心。酷暑当头,在公共场所纳凉是人们在“共享时代”充分利用资源、低碳生活意识提升的表现。但少数人缺乏公共意识的“蹭凉”行为,让整个群体都惹上了非议。因此,“蹭凉”需要分清公地和私地的边界,遵循公共场合基本的文明规范,不要把家中的慵懒、随意的作风带到公共场合。 共享时代,纳凉或许也可以多一些共享思维。有声音认为,市民到公共场所“蹭凉”,反映了人们对室内公共休闲区的需求,但当下国内城市适合的室内休闲场所并不多,公众的纳凉需求得不到满足,公共场所集中“蹭凉”的现象就无法避免。对此,有关部门可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启动公共纳凉场所,给“蹭凉族”多辟点地,例如,协调开放学校教室、礼堂等公共资源,延长社区活动室、图书馆、博物馆等服务时间,不仅让市民可以有理直气壮纳凉的去处,更释放出来城市的包容和善意,体现城市的管理水平。 实际上,高温不仅“炙烤”着城市建设者,也“烤”验着公共场所管理者的智慧。超市、银行、商场、地铁等公共场所,一方面,可以设置临时休息点和纳凉点等,为人们提供更多休憩的场所;另一方面,接纳纳凉者体现了管理者的气度和胸怀,同时也要确保纳凉在不影响工作正常的前提下进行,并保证公共安全。这就需要合理疏导纳凉群体为顾客营造干净舒适的购物环境是商家的责任,而一味地宽容“蹭凉者”霸占公共区域久久不离去,看似把尊重消费者、在乎消费者感受摆在首位,并非人性化服务的表现,而是管理者责任不到位的反映。正如个别消费性场所,在抱怨顾客各种“蹭凉”“蹭睡”的同时,是否也该为对这种现象一再放任的态度,为吸引顾客而放任无限度的自由做法,为五花八门的不文明行为提供了滋长的土壤的现状负责。 如何让“蹭凉”不再是个尴尬的词,形成公共文明的良性互动,是个开放式的话题,而针对不同的公共场所,也有不同的答案。纳凉虽然事小,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文明程度,让文明纳凉植根于市民内心的自觉行动,不仅需要提醒、引导,也需要有关部门和相关管理者结合当地环境,开放更多适合市民纳凉的场所,真正给酷暑“降温”。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