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厦门频道首页>教育> 正文

小学夏令营劲刮非遗风 文化种子在厦门校园生根发芽

2024-07-21 09:31:06作者: 谢瑞真 许舒昕来源: 厦门日报责任编辑: 刘玮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厦门日报讯(记者 谢瑞真 许舒昕)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正在厦门诸多校园中生根发芽,由此也培养了一批批喜爱非遗、热爱非遗的学生。依托校园的浸润,再加上近年来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闽南非遗的生命力和创新性得到增强。

今年的厦门小学夏令营,劲刮非遗风。今天,本报记者带大家走进三所小学——思明区莲前小学、湖里区进修二附小和同安区新城小学,看看非遗的种子是如何在校园中生根发芽的。这些学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别围绕闽南剪瓷雕、王船制作、贝壳手工等本土特色文化开展美育活动,将闽南非遗文化从“进校园”到“在校园”,让学生体验、学习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文化瑰宝,实现深度传承。这些“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均被列入2024年度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莲前小学:

学生探寻“厝顶生花”的魅力

一名就读四年级的男孩,因为母亲没有征得自己同意而悄悄替其报名非遗闽南剪瓷雕夏令营,刚参加课程时还有些闷闷不乐、眉头紧锁。但在完成两个剪瓷雕作品后,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角落的他,终于露出笑容,拉着旁人介绍自己的作品。近日,非遗闽南剪瓷雕夏令营在思明区莲前小学举办,为期两天。

剪瓷雕又称“剪粘”“剪花”或“嵌瓷”,是闽南、粤东和台湾一带的特有建筑装饰工艺,它通过将各种色泽鲜艳、胎薄质脆的陶瓷,修剪成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通过嵌贴在灰塑坯体上等方式做出不同造型的雕塑,主要用于闽南传统民居的屋顶装饰。

这项非遗技艺对于莲前小学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莲前小学德育处干事、美术老师林静介绍,非遗闽南剪瓷雕社团课每周在校内开课两次,平时的美术课、班会课、思政课也会开展科普教学,学校还定期开展“小小非遗推介人”活动,向广大师生推介剪瓷雕、剪纸等闽南非遗文化。

夏令营的授课老师是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和永、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劲奋,二人是父子,从去年9月开始,莲前小学与他们达成合作,几乎每个月他们都会到校开展教学活动,传授实操技巧。陈和永一家共有六人是非遗传承人,这一次全员到场支持夏令营。

此次夏令营,学生们要完成的作品有两个:花和鸟。陈和永和陈劲奋先给大家示范教学,在平铺的旧纸板上抹上一团圆状水泥作为花蕊,再将各式彩色碎瓷片嵌贴进水泥坯,一朵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花就成型了。同样,学生们需要在鸟状的水泥坯上,嵌入各式碎瓷片作为羽毛——为了帮学校节约成本,这些色彩斑斓的瓷片是非遗传承人带着莲前小学的老师们到漳州、德化等产地采购而来的。

陈劲奋说,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创意更容易被示范的作品约束,而小学生的灵感从不被约束,作品总能令人眼前一亮。

据介绍,莲前小学的剪瓷雕艺术工作坊成立于2023年9月,是厦门小学校园首次引入剪瓷雕技艺。

湖里区进修二附小:

学生沉浸式体验王船文化

“天黑黑要落雨,海王船要出岛,阿爸出海去讨鱼,阿母烧船送王船……”稚嫩的闽南童谣从湖里区进修二附小的王船工作室飘出。近日,厦门市王船夏令营活动在此开营,两天的夏令营活动不仅带领学生们沉浸式体验学习“送王船”,还通过彩绘上色,用王船船模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王船。

湖里区王船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湖里区进修二附小王船工作坊项目负责人陈文旌是本次夏令营的负责人。因王船制作技艺复杂,感兴趣的年轻人不多,在厦门,目前仅有三名非遗传承人。

“这次夏令营用到的王船船模,在市面上是买不到的。”陈文旌说,这款船模是他根据师父钟庆丰(福船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的王船建造图纸进行修改,并专门找厂家定制,前后共修改20多次,从难度、工艺、趣味性等方面,更适合小朋友初阶入门。

除了制作“王船”,闽南童谣《送王船》也是此次夏令营活动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之一,不少学生从未说过闽南话,陈文旌带领他们逐字逐句学习发音。有的小朋友唱出来的闽南歌谣里时不时夹杂出现一些普通话,通过三到四遍的练习,才慢慢掌握。

湖里区进修二附小王船工作坊于2020年成立,多次受邀参加海峡两岸文博会、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等。今年是王船工作坊第二年入选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同安区新城小学:

贝壳摇身一变成艺术品

一场非遗手工“探寻闽南文化·领略海洋魅力”主题课程成果展,正在同安区新城小学展出。这所傍海而建的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将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理念,充分发挥近海地域优势,将海洋文化纳入到校本课程中。

经过数年探索,学校就地取材,利用各类贝壳进行艺术创作,打造贝艺工作坊,以期让学生在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中,了解和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我们的学生很多从小就有撬海蛎壳的经历,从身边的事物获取灵感进行艺术创作,让他们有一种亲近的熟悉感。”学校美术教研组组长张娜静说。

贝壳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主要材料,种类越多,越有利于学生的贝艺创作。那么,贝壳从哪来?张娜静告诉记者,有学生在海滩清洁中捡的,也有周边的海鲜餐馆提供的,附近的潘涂村也给予了很大支持,收集了很多废弃的鲍鱼壳、扇贝壳、海蛎壳、海螺壳等送来学校。

在学校贝艺工作坊门口,有两座用海蛎壳制作而成的风狮爷特别惹眼。张娜静说,这是6位二至三年级的学生利用美术社团、夏令营的时间,前后花了半个多月工夫创作的。

以贝为墨,这些海边随处可见的贝壳成了学生们手心里的宝贝,在美术老师们的指导下,孩子们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制作了贝壳厝、贝壳书、贝壳发卡、贝壳冰箱贴、贝壳画、贝壳王船等一系列与闽南海洋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

展览现场,一盘盘造型逼真、让人食欲大动的特色美食——海蛎煎、薄饼、海鲜炒面、鱼丸汤等也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美食,是学生们用石塑黏土制作出来的。此外,现场还展出学生制作的赛龙舟刻纸、三大渔女布贴画、用结绳编织制作的捕梦网、绕线编制而成的船舵等非遗手工作品。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