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厦门频道首页>经济> 正文

厦门制定工作方案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4-07-14 08:40:50作者: 吴晓菁 张奇辉来源: 厦门日报责任编辑: 李奇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厦门制定工作方案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您解读方案亮点——

具有厦门特点乡村振兴之路,这么走!

文/记者 吴晓菁 图/记者 张奇辉

同安田洋村,满眼皆是美景。

翔安大宅火龙果丰收。

厦门市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创新,聚焦特色产业带动、人才返乡下乡、生态价值实现、文化铸魂赋能、党建引领善治等方面,走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总结形成一批不同类型的乡村振兴模式路径。《厦门乡村振兴模式路径》精选20个典型汇编成册。

多年来,厦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走出具有厦门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形成了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实操案例。《厦门乡村振兴实操案例》精选了全市35个实操案例汇编成册。

按照“串点连线成片”的工作思路,厦门在全省率先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动线建设,全市共推动建设18条乡村振兴动线,努力把动线打造成为生态宜居的“风景线”和产业兴旺的“振兴线”。《厦门乡村振兴精品动线实践成果汇编》精选6条精品动线的建设实践和创新做法汇编成册。

厦门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推进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优的乡村建设典型示范,2023年度全市评选出50个“五个美丽”建设典型案例。《厦门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典型案例汇编》将上述典型案例汇编成册。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今年厦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走具有厦门特点乡村振兴之路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具有哪些特色亮点?今日本报为您解读。

紧扣定位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具有厦门特点乡村振兴之路,是什么样子的?厦门将紧扣“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定位,坚持以城促乡、城乡融合,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根据《工作方案》,到2027年,厦门将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5个,打造市级乡村振兴精品村30个,在全市原有18条乡村振兴动线基础上,重点打造市级乡村振兴精品动线10条,带动全市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工作方案》给出了具体指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92%以上,全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营收达到15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1万元,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左右,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均突破50万元,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5%,中高级版绿盈乡村占比达50%以上,所有涉农镇(街)20分钟内便捷通高速,85%以上建制村通双车道,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占比达75%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5G网络实现重点村全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占比达85%,农村养老设施达到星级标准比例达100%。

精品建设 让每个村庄走自己的路

一个个精致的村居点缀在鹭岛的山水之间。夏日里的厦门乡村,满眼皆是美景。美丽宜居村庄如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找到适合发展的道路?

《工作方案》明确,除省级示范村创建任务外,厦门将同步推动打造一批市级精品村和动线,推动厦门乡村振兴“点上创精品、线上有特色、面上出成效”。

具体来看,省级示范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较快;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农村人居环境居区域前列,全部达到“绿盈乡村”中级版以上水平;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全部建成区级以上文明村,打造1个以上文化活动特色品牌。

市级精品村围绕“产业化、景观化、生态化、品牌化”目标,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精品,特色主导产业鲜明,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着力打响厦门乡村振兴示范品牌。

市级精品动线注重“串点连线成片”,深挖沿线村庄内涵,以沿线村庄产业、文化、景观节点串连等为主,促进联建共创融合发展,突出“一线一主题”,加强宣传推介,打造形成乡村振兴精品动线品牌。

厦门还将开展新一轮村庄分类,深入组织调查研究,加强分析研判,强化分类结果运用。

精准施策 推进不同条件基础村庄发展

分类明确了,便能精准施策。立足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定位,厦门将重点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积极承接城市外溢功能,对不同条件基础的村庄精准施策推进。

对人口集聚、有发展潜力的村,重点优化创业环境,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释放人才动能,加强业态创新,做好“土特产”文章,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有序推进村庄改造提升,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对人口收缩、发展潜力一般的村,重点完善公共服务,适度开展乡村建设,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

对文化资源丰富的村,重点加强文化保护,活态传承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客下乡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乡村整体价值。

破解瓶颈 打好“钱、地、人”组合拳

此次《工作方案》“含金量”很高,在“钱、地、人”上打出一套“组合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工作方案》明确,厦门将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积极稳妥、合理适度加大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到“十四五”期末全市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50%以上。

厦门将衔接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政策,按照支持力度不减的要求,多渠道统筹财政资金,加大乡村产业扶持力度,逐年提高乡村产业投入比例。此外,厦门将积极运用“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乡村振兴,用地如何保障?厦门将强化用地保障。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用地需求,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可在村庄建设边界外安排少量建设用地,用于农村公共公益设施、零星分散的乡村文旅设施及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项目。

强农助农,人才如何聚集?厦门将突出人才引领,完善驻村工作队、科技特派员等制度,加强乡村本土人才和“新农人”培育,深化乡村振兴校地合作、闽台乡建乡创合作。

点击精品村

集美区:双岭村

越尾山半山腰上,龙公岭与龙母岭双峰耸立,为集美区灌口镇西北部的双岭村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以农促游,以农兴产。依托丰富的田园山林资源、知青文化资源、九十九间大厝历史古迹双岭村形成了古樾山庄、“禾祥西”生态新农业基地、金玲珑果蔬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优质现代农业品牌,先后获评“集美区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村民获利”的工作思路,双岭村把原来零散的小田整合成1039.26亩的大田,建设千亩高标准农田,将已流转的土地用“央企+私企”联合投建营的模式,打造“政府强化基础设施、企业投资建设运营、集体经济入股分红、村民参与增收致富”的合作共赢新样板。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可新增粮食产量5.45万公斤,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30余万元。

此外,双岭村统筹联合现有农业企业12家、合作社22家、农庄37家,以农产品供应、农庄服务等形式有效带动每月近 3000人游玩采摘,近 100 户农户收入增长,实现乡村休闲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自2018年以来双岭村的村财以每年10%的增速递增。

海沧区:青礁村

这里是“开台王”颜思齐的故乡,这里还是全国首个闽台生态文化村,这里就是位于海沧区海沧街道的青礁村。

以“闽台融合、寻根青礁”为定位,青礁村充分发挥深远的闽台融合根源、稀缺的山野田厝资源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三大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全国知名的闽台融合寻根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青礁村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福建省人居环境试点示范村”等20项荣誉称号。

统筹兼顾乡村风貌保护和经济发展,青礁村做强传统产业,提升文旅产业发展。青礁村引导合作社改造提升水叶菜等传统优势产业,整合村级集体资产,持续推动文圃研学基地建设和发展,2020年8月试运营以来,已开展活动50余场,累计接待约1.4万人次,增加村民年收入和村集体收入,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点击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路

同安区:“古坑-竹坝片区”动线

该动线以“山水映秀,七彩田园”为主题,全长15千米,途经汀溪镇、五显镇7个村。动线利用汀溪镇优势生态与旅游资源,以汀溪镇游客服务中心为旅游集散枢纽,串联各村旅游资源形成生态旅游线路,“打造点、串成线、形成势”,有效带动村集体增收,充分挖掘南洋归侨文化资源,打造“厦门农业休闲与南洋风情综合体验区”。

翔安区:“茂林-黄厝”动线

该动线以“云溪梦田”为主题,全长12千米,途经香山街道、内厝镇3个村。动线围绕大宅火龙果基地、香山风景区和黄厝繁星基地三大核心引擎片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滨水田趣、丰收田趣、缤纷田趣、创意田趣”的独具特色都市田园休闲观光旅游动线。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