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的“海拔”因为诗歌不断升高
2024-04-29 09:05:51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诗界学者 八卦楼论诗 鼓浪屿的“海拔”因为诗歌不断升高 “鼓浪视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诗意表达”沙龙举办 厦门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何无痕 朱道衡 陈起鸿)什么是“鼓浪视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诗意要如何表达?昨日上午,作为第十届鼓浪屿诗歌节配套活动,“鼓浪视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诗意表达”沙龙在鼓浪屿八卦楼内举办。诗界学者们汇聚一堂畅所欲言。围绕这个主题,他们说起了过去,聊起了现在,也谈起了未来。 诗界学者们碰撞的观点,是火山爆发般诗意的喷射,也充满了对鼓浪屿深挚的感情。主持人,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说,文学尤其是诗歌,都需要勇气。而鼓浪视野,正是这么一种辽阔、勇敢、探索的精神。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看来,中国诗歌发展史是场地壳运动,鼓浪屿的“海拔”,还因为诗歌在不断升高。 说过去 诗界大咖回顾 与鼓浪屿的诗意邂逅 年过90岁的诗界“大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最先发言,他笑称自己是“90后”,最先发言是对自己“最年轻”的优待,他一开口,用具体而细微的场景描述,将观众拉回到70年前——那时的他年轻气盛,戴着北京大学的徽章,和同学走在厦门的街头,而鼓浪屿,正是他青年时代曾邂逅过的地方。 他没有谈中华文明,也没有谈鼓浪视野,但他谈了鼓浪屿,在断断续续的雨里,既潮热又温柔。“我希望鼓浪屿诗歌节就这么办下去,一年又一年地让我们享受诗歌,享受美好。” 作为同龄人,孙绍振也悄悄陷入了回忆,他在这里邂逅了舒婷的诗歌,她的诗歌与北京的诗人所产生的奇特共振,让他意识到一个属于诗歌的新时代已到来。他说,这是一场造山运动,一场地壳运动,“每一年鼓浪屿的‘海拔’都在升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都在提高,造山运动和地壳运动还没有停止。”孙绍振认为,中国现代诗歌和西方诗歌的碰撞和融合,是伟大的“转基因”工程,但我们一定会见证诗歌新的崛起。 有个令人感动的小细节是,诗界学者们谈及过去的回忆时,台下观众听得十分专心。主持人王山也特别对观众们表达了谢意,“非常感谢大家在台下这么认真地倾听。我相信大家此刻也有着跟我一样热泪盈眶的感觉。当我们回忆起过去时,那些具体的细节很动人,而这些事也间接告诉了我们,文化的根究竟在哪里。” 话未来 表达现代化诗意 每一个普通人都可参与 鼓浪屿的诗意,在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看来,是中西文明碰撞、交汇的产物,也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诗意表达的合适起点。他说,文明首先是一种开放的视野,而中华文明要推向新的高度一定离不开诗歌的形式,这也是所有诗人的使命。“今后中国的诗人必须有文明的视野,我们也应该给世界贡献能代表现代化中华文明高度的诗人。”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则谈起了中华文明诗歌的源头《诗经》,他说,《诗经》特别好,好在“心大”,他认为其中“食野之苹”尤为重要,现代新诗也应获得“野”的赋能,同时把握好方向和方位,方向感朝着百姓大众,方位感在天地大野,永远在心里放着那条“食野之苹”的小路。 在长江学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看来,每一个普通的个人,都可以参与这个表达的过程。他说,现代化是经验的叠加,人们要表达,首先要学会发现诗意。“人生不是活多少年,而是活多少个时刻。人们贫乏,因为属于我们的时刻和瞬间太少了。”他说,从现在起,去寻找和世界相遇的重要时刻,然后记住它,留下它,这就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诗意的表达。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