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蓝天碧水间书写法治生态答卷
2024-03-20 09:19:11来源: 厦门晚报责任编辑: 段马水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蓝天碧水间书写法治生态答卷 厦门30年来制定30余部生态建设相关法规,用法治守护城市高颜值 厦门以法治守护绿水青山,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厦门晚报讯(文/记者 彭菲 图/记者 陈立新)前不久,央媒重磅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引发热烈反响。近期,又有“不小心拍到课本封面”的话题登上网络热搜,厦门的美令网友感叹“值得上封面”。 在蓝天碧水间书写法治生态答卷,30年来厦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为建设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区立法30年”系列报道之二为您讲述立法与生态建设的故事。 治湖依法而行 以立法刚性保护筼筜湖 绿化率水质标准等有严格规定 为一个湖立一部法,这在20世纪90年代并不多见。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原主任委员傅子仪回忆:“当时我们考察发现,其他城市一般是以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方式,但我们很坚定,要以立法的刚性,把筼筜湖保护好。” 1997年,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厦门市筼筜湖区管理办法》。立法的刚性如何体现?傅子仪说:“当时法规严格规定沿湖驳岸应预留不少于20米的陆域,保证环湖畅通无阻。这一条后来也得到了严格执行,相关单位该退的就退。另外,法规还明确规定湖区绿化率不得低于85%,水质达到景观用水标准,设施按公园标准进行建设。” 再次修法开启保护新篇 松柏湖天地湖及周边公园纳入保护范围 相隔20余年,厦门再次为湖修法。2020年2月,《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表决通过,法规名称从“管理”到“保护”,开启新篇。虽然已经退休,傅子仪依然内心激动:“筼筜湖、松柏湖、天地湖及周边6个公园都列入了湖区范围,当年我们碍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如今缺憾弥补上了!” 保护办法实现了水域与岸上的治理有机结合,对水域的纳洪面积、水体交换、清淤疏浚等工作的规定更加细化。筼筜湖保护中心技术质量科科长陈清福介绍:“近年来,筼筜湖的水质持续改善,相关水质指标达到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生物多样性增加,鸟类数量从2020年的88种到2024年元旦的96种。依据保护办法的要求,2021年筼筜湖启动新一轮清淤工作,采取比较温和的生态清淤方式,两年累计清淤80多万立方米。” 立法引领新风 对垃圾分类全链条进行立法 厦门走在全国前列 居民生活环境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城市会客厅”的高颜值上,也体现在每一天扔垃圾的“小事”上。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的全链条进行立法,厦门同样走在全国前列。 《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于2017年8月25日表决通过,同年9月10日正式施行。办法实施至今,在全国垃圾分类工作历次考评中,厦门已经连续22季度名列第一。对居民而言,从楼道撤除垃圾桶到小区建起整齐的分类垃圾屋,是最直观的变化。办法还明确要求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纳入本市中学、小学、幼儿园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环境教育内容。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叶文语表示,这一点在宣传推广垃圾分类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以小手拉大手,带动了一个个家庭融入垃圾分类新风尚。 叶文语说,近年来,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全市垃圾减量化工作多维度推进,人均垃圾日产量从原来的1.3千克减少到目前的约1千克。依据办法的规定,厦门积极探索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的“厦门模式”,来到了“资源化和减量化”的阶段,也就是目前以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再生利用为新突破口的“3.0时代”。去年12月,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还被列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边会优秀案例。 链接 多部法规全国首创 30年来,厦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了30余部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相关法律规章,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守护厦门生态之美。 1994年7月《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颁布,这是厦门获得特区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实体性法规。2014年10月颁布了《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先后两次修正,确定了981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线,占厦门国土面积的52%,体现了厦门保护环境的魄力。2016年制定的《厦门经济特区多规合一管理若干规定》是全国首部关于多规合一的地方性法规。2022年10月颁布《厦门经济特区河湖长制条例》,将 “20字治湖方针”和“市长亲自抓治湖”推广到全市河湖水体治理工作中。去年厦门还制定了全国首部国土空间信息管理法规《厦门经济特区国土空间信息管理若干规定》。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