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集美:整合教育资源 锻造思政“金课”
2023-08-07 08:29:45来源: 厦门日报责任编辑: 段马水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整合教育资源 锻造思政“金课” 集美区深入挖掘嘉庚精神内涵,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厦门日报讯(记者 林桂桢通讯员 杨跃强)集美幼儿园墙壁上装饰有“陈嘉庚爷爷的故事”“图说嘉庚精神”绘图;乐安小学深入挖掘陈嘉庚优秀的家风家训,设立《家的传承》主题浮雕;福建教育学院附属集美实验学校将“嘉庚语录”雕刻在文化墙上……在集美区,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嘉庚元素形成了独具集美特色的教育风景。 集美是陈嘉庚的故乡,以“忠公、诚毅、勤俭、创新”为核心的嘉庚精神是集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宝库,不仅融进了校园的文化环境,更渗透到思政课堂、教材体系、学科建设、实践活动中。 集美区立足百年学村的区位优势,深入挖掘嘉庚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价值,将其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逐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努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 借力高校资源 打通各学段 “任督二脉” 集美区利用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丰富的嘉庚精神研究和思政课教研资源,帮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协同作战”做好教学接力。 5月31日,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之“嘉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主题研讨活动在集美中学举行 ,来自厦门大学、集美大学、集美中学、集美小学的五位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围绕“嘉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主题,分别进行了教学设计和教学片段展示。 这堂“热气腾腾”的思政课,四所“嘉庚系”学校齐聚一堂,让大中小学教师同上一堂思政课,将嘉庚精神有机融入课堂,通过鲜活生动的嘉庚故事,点燃在场师生的爱国爱乡热情。 学段间课程内容过度重复、衔接性不高,大中小学教师“各管一段”,严重制约了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如何做好不同学段之间,尤其是中小学思政课与高校思政课的衔接贯通?这成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难点。 集美区依托嘉庚精神这一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利用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丰富的嘉庚精神研究和思政课教研资源,帮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协同作战”做好教学接力,打通各学段思政课的“任督二脉”。 2020年11月,集美区聘请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肖斌,为集美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班作“透视中国之治——基于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精神的理论解读”主题讲学。2021年,该区委托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举办中学思政教师暨教育管理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研修班,85位中学思政教师和德育管理干部参与。今年5月,“集美区‘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骨干教师研修班”举行,派出113位中小学思政教师前往闽南师范大学学习培训,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推动各学段合理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努力为学生成长夯实基础。 思政课改革,关键在教师和课堂。集美区勤练内功,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每学期,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政治学科都会组织6至12场学科教研活动,为各年段教师搭建交流和研讨的平台,包括同题异构,两位老师同台赛课;五级双带教,资深老师为青年教师示范教学;开展专题课程培训,聘请名师专家传播新理念等。同时,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每学年中小学至少召开20场次的各类型专题研讨会议,开设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近40节,探索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此外,不断加强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理论研究,目前全区道德与法治学科在研或已结题的省级课题有5项、市级课题有8项、区级课题有10项。 学校“打破围墙” 让思政课“行走起来” 越来越多的学校“打破围墙”,盘活周边博物馆、科技馆、劳动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的思政价值,通过研学、参观、职业体验等方式,丰富学习方式,增强学生体验,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今年3月,神舟十四号返回舱全国首次展出,就“着陆”厦门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分校第一时间组织学生来“仰望星空”——参观神舟十四号返回舱、降落伞、航天服等航天实物,并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第一任大队长申行运面对面互动。 这样移动的思政课,让大家走出课堂,身临其境感受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壮丽诗篇。“很震撼、很激动,将来我也想当一名航天员,去探索太空。”该校五年(5)班的航天少年张辰铄热血沸腾。 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分校蔡小见老师说,学校重视航天科技特色教育,依托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在航天科技、航天创客研学方面的优势,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发展性和多样性的航天科技校本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实践研学,为学生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和思政教育“第二课堂”。 在集美区看来,实践教学是“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的重要载体。为推动本区思政教师走进“社会大课堂”,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员张明灯多次组织思政教师到集美区人民法院参加法庭审判旁听,到陈嘉庚纪念馆参观学习。越来越多的学校“打破围墙”,盘活周边博物馆、科技馆、劳动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的思政价值,通过研学、参观、职业体验等方式,丰富学习方式,增强学生体验,上好“行走的思政课”。据悉,总投资1.87亿元的集美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已完成工程验收,将成为集美区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基地。 研学vlog、情景剧、书法作品、PPT演讲……7月4日,“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第四次联席会议暨厦门市集美区大思政课现场观摩活动在陈嘉庚纪念馆举行,会前播放了杏南中学陈芷涵老师所在的思政团队开展“行见嘉庚故里 赓续嘉庚精神”大思政课项目式研学活动纪实视频,集美实验学校初中政治组陈亚兰老师面向厦门大学、厦门市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和泉州市南安市前来参加会议的专家、老师,开设了一节以“印象·嘉庚”为题的思政研学课。这一堂课有别于传统的思政课堂,是该校师生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到陈嘉庚纪念馆研学后,模拟张艺谋“印象”系列作品而探索出的汇报课,扩大了思政研学的“朋友圈”。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集美区积极发挥家庭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家庭亲子互动活动,引导家长科学育人,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通,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横向一体化的思政教育新格局。 去年5月,集美学村“家长学校”正式开办,通过开展“向上向善”的移动式家长课堂,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完善自身教育方式。而在去年1月,集美“家校社”协同实践育人综合实验区在集美研学总部正式揭牌,在全区遴选了11所中小学校作为开展“家校社”协同实践育人综合活动的实验校。11所实验校以“集美研学”活动项目为载体,与社区、家长融合开展“向上向善”家长课堂等活动,融教育于积极向上有趣的活动中,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多学科“跨界” 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集美区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逐步跨过思政课的“一亩三分地”,在不同学科间构建横向“大思政”体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没想到我们的孩子这么会演戏!”戏剧展演是康城小学坚持多年的老牌活动,几乎每一年都有家长为学生的精彩表现而惊呼——“小戏骨”上台飙戏,小英雄雨来、王二小、愚公、白雪公主等“古今中外人物”齐聚舞台,塑造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经典角色。 据了解,康城小学以读书节为契机,连续多年举办戏剧展演活动,并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一百周年等主题结合,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红色经典搬上舞台。孩子们都不是专业演员,人生阅历也有限,如何快速“入戏”?相关老师介绍,在准备期间,老师就会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红色书籍,加深对革命历史事件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 “戏剧表演是语文、美术、音乐、舞蹈等多学科的融合。”康小校长郭琳琳说,学校大胆创新课堂教学,将游戏体验、角色扮演、即兴表演、情绪塑造等戏剧活动有机融入各科教学,这样“沉浸式体验”思政教育更鲜活生动,也让学生更有参与感。 近年来,集美区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逐步跨过思政课的“一亩三分地”,在不同学科间构建横向“大思政”体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各校积极挖掘音乐、体育、美术、语文等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通过选修课、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发挥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效应,“五育”融合形成思政教育整体合力,避免思政教育“碎片化”问题。 思政工作体系要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也要贯通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集美区将陈嘉庚关于德育、体育教育、美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融入学校特色办学项目的研究内容,组织策划编写富有集美特色的地方教材。目前,《有一种精神叫诚毅》《有一个伟人叫嘉庚》两本教材已出版,《有一个学村叫集美》正在编印中。三本教材将供全区小学使用,深入推进嘉庚精神入校园、进课堂。 【特写】 这堂思政课让外来娃 爱上闽南民间艺术 如今,许多思政课摆脱了晦涩枯燥的理论说教的“刻板印象”,变成融入地域特色、历史故事和新时代精神的鲜活、接地气“金课”。双塔小学牛伟芳老师执教的思政课“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有两位神秘嘉宾来到我们课堂,你们看看是谁?”随着2022冬奥会吉祥物——陶瓷版冰墩墩和雪容融闪亮登场,“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开讲。牛伟芳先是介绍了两位“小嘉宾”的家乡——德化的精湛陶瓷制作工艺,而后创设了一个场景——让它们为“双塔小学民间艺术馆”揭牌,成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 为什么要上这一课?牛伟芳曾做过一次摸底,班上仅有10%的学生来自闽南本土家庭。“要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厦门,就要让他们了解当地文化。我这堂课的使命,就是通过本土民间艺术,让学生感受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归属感,同时树立文化自信,筑牢家国情怀。” 牛伟芳来自河北,不会闽南话,所以要上好这堂课,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此,牛伟芳在课前做足了功课,还布置学生们跟家人一起调研周边的民间艺术。在课堂上,学生作为小小讲解员,向大家推介拍胸舞、歌仔戏、闽南童谣、木偶戏、答嘴鼓等形式各样的本土艺术。牛伟芳还邀请学校歌仔戏社团和答嘴鼓社团的孩子们现场带来精彩展示,把舞台交给学生,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有亲和力的思政课,必然是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牛伟芳说,上了这堂课后,学生们对闽南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外出游玩回来都会主动分享所看到的民间艺术。去年,“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获评福建省第四批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 【光荣榜】 ●小学思政教师林剑文、中学思政教师黄阿珊参加第三届厦门市青年思政课教师理论微宣讲比赛,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在2022年厦门市青年教师五项基本功比赛中,后溪中学颜慧琼获得初中道德与法治一等奖,灌口中学刘杰获得高中思想政治一等奖。 ●小学思政教师曾丽、中学思政教师方婷婷、张欣三位老师被厦门市推荐参加2023年福建省“讲好中国故事 上好思政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金课评选。曾丽还是厦门市第五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获得者。 ●小学思政教师牛伟芳老师执教的小学思政课《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一课2022年获评福建省第四批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 ●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廖光华主持的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批判性思维培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两难问题教学研究》2022年顺利结题,并被评为优秀等级。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