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针尖流淌出文化瑰宝 非遗传承人让厦门珠绣重回大众视线
2023-06-22 11:09:14来源: 厦门网责任编辑: 刘玮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厦门日报讯(记者 房舒)轻捻针线,匠人手指翻飞间,一颗颗小米粒大小的珠子似镶嵌一般,跃然于绒布之上,这便是厦门珠绣—— 6月17日,第十五届海峡论坛活动现场,这项针尖流淌出瑰丽的非遗技艺技惊四座。让厦门珠绣这一代表厦门传统技艺的文化瑰宝再次进入大众视线的背后,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谢丽瑜与她的团队18年如一日的坚守初心。 有数百年历史 曾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厦门珠绣至少有数百年历史。“根据目前尚存的珠绣物件和技艺脉络,考证出厦门珠绣技艺从明末清初开始未出现过断层。”谢丽瑜说。彼时,海外华侨回乡探亲带回了用玻璃珠点缀的绣花衣物和配饰,厦门民间制鞋艺人从中获得灵感,尝试将玻璃珠用珠绣工艺呈现在鞋面上,受到人们的欢迎。 20世纪20年代,制作珠绣拖鞋的家庭手工作坊成为鼓浪屿、大同路一景。后来,这类手工作坊还开到了中山路、定安路等。此后几十年间,珠绣拖鞋以精巧的技艺、精美的图案,从厦门走向海外。 1975年,18岁的谢丽瑜中学毕业,进入当时的皮件鞋帽厂。她从最初的学徒做起,渐渐对珠绣有了更深的认识:“刚开始看着绣工娴熟的技艺,别提有多羡慕了。”大约一年后,车间里一个资深美工问她愿不愿意跟徒学设计。原来,师傅观察到她休息时并不像旁人一样出去逛街,而是喜欢坐下来看书,因此看好她。“师傅说,珠绣设计是艺术也是工艺,要能沉得下心来”。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厦门珠绣的发展愈发繁荣,成为当时厦门的两个出口创汇大户之一。另一方面,珠绣拖鞋也为厦门带来国内外声誉:1979年到1990年间,多次摘得省级乃至国家级奖项。谢丽瑜设计的“水晶”牌珠绣商标,一直沿用至今。 当时,由厦门珠绣拖鞋厂生产的水晶牌珠绣拖鞋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风靡海内外。谢丽瑜还记得,20世纪70年代末,一支美国纪录片拍摄团队专程赶来厦门,就是为了拍摄珠绣技艺。 她见证过辉煌 如今正努力重塑辉煌 20世纪90年代后,在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厦门珠绣拖鞋厂停产关闭,谢丽瑜随之转入其他行业。 2007年,在一次水彩摄影展的颁奖典礼上,谢丽瑜遇到了当时厦门美术馆的领导,“他指着我对有关领导说,你们不是要找珠绣传承人吗?她就是!”就是这个契机,让谢丽瑜油然而生自豪感的同时,使命感责任感“像火一样烧了起来”。她设法将分散就业的珠绣技工们重聚起来,东奔西走寻找原材料……在她和团队的全力以赴之下,2008年3月,新的珠绣作品问世。 2007年,厦门珠绣被认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2009年,传承保护单位“正人·珠绣技艺传习所”成立;2012年,厦门扬臻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立,帮助厦门珠绣作品再次以商品的形式流通;2021年,《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正人·珠绣技艺传习所”获得“厦门珠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也是厦门珠绣目前唯一一个保护、传承单位。 如今的珠绣,不再局限于拖鞋鞋面,还延伸到服饰、配件、箱包等。而另一方面,为了让这项技艺能持续稳定地传承下去,从2009年开始,谢丽瑜就和她的团队将珠绣带入高校,培养了大量技艺传承者,其中进入第一梯队的就有近20人。 目前,谢丽瑜团队在厦门理工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鼓浪屿校区)等多所高校开设了珠绣工作室。谢丽瑜说,厦门珠绣能发展到如今这样欣欣向荣的局面,她的团队与身边伙伴功不可没,“没有他们,我撑不起这片天。”她说,她有信心继续带领大家重塑厦门珠绣的辉煌。 【名片】 厦门珠绣 是一种采用玻璃珠与电光胶片为材料的刺绣工艺品。其技法有凸绣、平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针绣、叠片绣等,作品呈浮雕式图案,在光线照射下可呈现不同的色彩与光影效果。 厦门珠绣是闽南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大量设计灵感源于厦门独特的海洋文化。2021年,厦门珠绣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