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紫藤花》校园版走进厦大 引发热烈反响
2022-05-08 08:24:26来源: 厦门日报责任编辑: 李霖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再现经典作品 传承五四精神 歌剧《紫藤花》校园版走进厦大,引发热烈反响 根据鲁迅小说改编、施光南作曲的抒情歌剧《伤逝》,自2011年以来,经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进行整理、节编为室内乐伴奏形式,并以歌剧《紫藤花》校园版进行了首演、公演、参赛,以精致的乐队编制、简约的舞台展现,为中国的歌剧树立了小制作、艺精良的传播典范。4月28日至29日,在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上演的歌剧《紫藤花》表演音乐会,由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制作,立足于“歌剧进校园”,旨在践行“让歌剧贴近大众,让大众走进歌剧”的艺术理念。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鲁迅笔下《伤逝》中进步青年子君的呐喊,她为被禁锢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发出了时代吼声。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变革,小说中子君与涓生的故事,近日又在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上演。 4月28日至29日,由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制作的歌剧《紫藤花》表演音乐会,在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连演两场,近4000名厦大师生现场聆听这场歌剧表演音乐会,感受歌剧魅力,体悟五四精神的回响。同时,也引发了青年学子对于爱情、人生、社会更加深刻的思索。 创新 保留原作精髓 以歌剧形式全新演绎 厦门大学与鲁迅有不解之缘。鲁迅曾于1926年至1927年间短暂任教、生活于厦大。鲁迅在厦大的134天里,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名篇,他帮助学生成立文学社团、出版杂志,支持学生将《阿Q正传》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建南大礼堂外的空地至今仍矗立着鲁迅的雕像,课前课后准时传来钟声,肃穆而庄重。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短篇小说,创作于1925年。“五四”后的进步青年涓生和子君,为了追求纯真的爱情冲破封建的藩篱,走到了一起。但在弥漫着封建文化气息的残酷现实中,新生、羸弱的自由恋爱的火种,没有挣脱被吞噬、被湮灭的悲剧命运。 文艺界给予《伤逝》特别的青睐。1981年,适逢鲁迅100周年诞辰,北京电影制片厂将《伤逝》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北京人民剧场也同时上演了由韩伟、王泉编剧,施光南作曲的歌剧《伤逝》;后来另有豫剧、实验昆剧、先锋话剧等不同体裁的多种演绎。 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是本次歌剧进校园的推动者。郑小瑛介绍,“取材于鲁迅同名小说的歌剧《伤逝》是音乐家施光南的代表作品,我曾建议他将《伤逝》改编为室内伴奏的歌剧形式,以便它走进校园,让鲁迅的经典文学在我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得到传播。” 从小说到剧本,歌剧《伤逝》有继承更有创新。小说以涓生手记的方式记述,剧作家极大尊重了鲁迅原著,歌剧中的宣叙调、道白尽可能采用原文,从而保证了一定的文学还原度。剧作家也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配合剧情写作了大量充满诗意的词作,如《风萧瑟》《金色的秋光》《冬天来了》《不幸的人生》等,为歌剧音乐的抒情性、叙事性搭建桥梁。施光南投入了满腔的热情来进行音乐创作,在他的笔下,剧本被谱写成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涵盖各个声种,悉数被编入声乐教材,成为中国歌剧创作领域中为数不多的典范。 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于2011年,根据施光南手稿及其生前录制的已更名为《紫藤花》的唱片,将歌剧进行整理,同时完成了由四幕大歌剧到三幕室内伴奏歌剧的节编与改造,“以子君的悲剧为主线,将戏剧的高潮锁定在子君不得不回去,而略去了后面涓生苍白无力的后悔和感叹。”改编后的歌剧《紫藤花》校园版随即在厦门工学院、国家大剧院、首届中国歌剧节首演、公演,获得社会好评。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