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湖里区>先锋湖里> 正文

厦门湖里区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从峥嵘岁月中汲取前行力量

2021-03-24 11:12:42作者: 林泓 陈瑜瑾 罗剑来源: 人民网-福建频道责任编辑: 夏菁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日前,福建厦门湖里区委和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前往厦门海堤纪念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集体参观学习,追寻革命先辈的历史足迹,接受守初心、担使命精神洗礼。

凤湖巨变 但精神拼劲不变

印华地砖厂、东南铝业、厦华电子……在如今的不少老特区建设者们口中,还常常传道着这些承载着特区建设初期的记忆。

其中,印华地砖厂就是湖里区的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成为外商进入厦门经济特区的“第一只探路蚂蚁”。谈起当时的引入过程,当时厦门市经济特区管委会经济研究室研究院的庄维明依然记忆犹新。“从汉堡港几经周转运到的生产设备,到达东渡港后却无法运回厂里生产,是大家把两辆解放牌卡车后斗相互拼接,从田间小路中慢慢运回厂里。”庄维明说,特区建设初期,正是“晴天扬土灰,雨天一脚泥”,连自来水都吃不上,大伙就是从这样的环境中艰苦创业,一砖一瓦把经济特区“拼”出来的。

现如今,湖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桥一隧通八方,港航纵横连天下,高新园区活力四射,小区居民生活幸福。“湖里区从号称厦门的‘西伯利亚’到如今腾飞的‘凤湖’,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不变的是那股敢闯敢拼的劲和敢为人先的勇。”庄维明说。

忆古思今 向历史汲取精神力量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厦门经济特区大力推进“五通一平”和建设通用厂房,致力引进港资、侨资、外资创办“三资企业”。这背后,有着大量一线建设者付出的辛劳,更有着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如何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汲取特区建设的精神力量?兴华社区党委书记洪春敏邀请了居住在辖区的几位老特区建设者,向后辈们谈起特区建设初期的那些事儿。

李金贵上世纪70年代从龙岩来到厦门,1975年参与建设东渡码头一期。厦门经济特区获批设立之后,他参与了最初的湖里建设,参加了东渡码头、湖里大道、华昌路等工程的建设。“那时工地附近都没有房子,只能搭工棚住。”李金贵回忆说,当年的湖里,还是一个小乡村,周边都是农田,路也不通,要到市区,都得骑单车,公共汽车很少。不像现在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两个土簸箕一拼,板子一撑,就是我们当时一线职工们的摇篮。”特区第一所幼儿园园长陈凤娇回忆,为了解决一线职工的后顾之忧,厦门经济特区这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办起了第一所幼儿园。但幼儿园怎么办好?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煮饭的蜂窝煤,老师们自己挑,家长临时没空接孩子,我们就带回家。”陈凤娇说,在特区建设一线虽然日子辛苦,但是大伙儿都有着股精气神,“大家就想着,一定要把特区建好”。

特区发祥地有着什么样的精神?会吃苦、敢拼搏、拼速度、不计得失,在陈凤娇和李金贵这两名老特区一线建设者眼中,这就是老特区人所拥有的精神特质。在他们眼中,特区建设一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更没有迎难不上的人。

传承发展 特区精神历久弥新

如今,老厂房已然焕发新生,一家家文创企业正在特区发祥地的热土上绽放出蓬勃生机。老特区人的精神,在传承的过程中愈发历久弥新。“我们虽然是年轻企业,但是老特区的先行先试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文创企业正是要在创新和尝试中,才能拼出新路子。”入驻老厂房的方式设计负责人张琦说。

洪春敏说,当时特区建设的第一炮就在兴华社区打响,如今特区发祥地的精神之魂更是已然在社区生根。“拼搏奋进,敢闯敢拼,勇于尝试,在如今的社会发展和综合治理过程中,这正是特区发祥地精神传承的体现。”而这,也正是湖里区作为特区发祥地最生动的缩影。

湖里,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从40年前的那一声拉开建设帷幕的开山炮响,到当前向“两高两化”中心城区奋力前行的冲锋号角,东南海滨不断交响回荡着特区发祥地的发展强音。如今的湖里,不断从曾经的峥嵘岁月中汲取特区精神赋予的前行力量,在党建引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创新治理、民生发展、文明建设等方面,继续完成时代赋予特区发祥地的厚重使命。(林泓 陈瑜瑾 罗剑)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