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建设金融强市 打造金融科技之城 蓄势待发 厦门金融扬帆再启航 厦门市金融产业促进大会即将召开 东南网9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泽贵)9月27日,厦门市金融产业促进大会将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召开,届时大会将正式发布厦门市金融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和专项规划。在当前面临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经济“三期叠加”严峻挑战的形势下,这既是厦门市委市政府大力建设金融强市、打造金融科技之城的重大举措,更是厦门市推动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回归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源的探索蓝图。 厦门将努力建设成为服务两岸、辐射东南亚、链接“海丝”、面向全球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脉相承的产业规划 金融活,经济活;经济兴,金融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早在1986年,厦门市制订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就提出了厦门金融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厦门走出了一条金融活、经济活的改革之路,为全国全省的金融体制改革积累了许多经验,极大地推动了特区建设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201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并在《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明确,支持厦门“根据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推动金融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加快建设辐射海西、服务两岸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当前,厦门正在全面建设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为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厦门充分发挥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综改试验区和海丝核心区等多区叠加优势,编制了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和专项规划,并将于9月27日召开“厦门市金融产业促进大会”,成立金融咨询顾问委员会,大力建设金融强市,打造金融科技之城。 厦门良好的产业基础 前瞻性的规划、定位,带来了厦门金融产业的发展,为大力建设金融强市,打造金融科技之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金融业与经济特区建设同步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单一到丰富、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金融机构实力不断增长。截至2018年底,辖区内银、证、保金融机构 256家,地方金融机构795家,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主体、新型金融业态为辅助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基本成型。外资、合资金融机构数量领先,截至2018年底在厦外资银行(含代表处)15家,台资背景金融机构12家,全省首家两岸合资的证券投资基金公司圆信永丰基金管理公司、大陆首家两岸合资消费金融公司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公司先后获批开业。 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上市公司“厦门板块”初具规模,目前厦门境内上市公司49家,占全省36%,新三板展示挂牌企业135家,占全省42%,均为全省第一。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成为海西经济区股权交易市场的核心机构。 服务两岸及“一带一路”作用突出。自2010年6月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以来,厦门结算金额从2011年的246.4亿元快速发展到2018年的1062.41亿元,年均增长23.3%,累计业务总量已突破万亿元,业务覆盖境外161个国家(地区)。跨海峡人民币代理清算群从台湾地区拓展到“海丝”沿线为主的1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开设78对人民币代理清算账户,清算金额突破千亿元。 区域财富管理功能显现。中金资本、鼎晖投资、红杉资本等知名私募投资机构在厦集聚,截至2019年8月,共有365家在中基协备案的私募管理机构管理了943只基金,跻身全国前十,实际在厦注册基金规模已达1510.31亿元。 厦门金融部门的统计显示,2018年,厦门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24.2亿元,2010—2018年均复合增长达17.3%,占地方生产总值的10.9%,对全市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率达14.2%。金融服务业在2015年起率先成为厦门三大营收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链群之一,2018年全面实现营业收入1528.8亿元,总资产接近2万亿元,实现税收176.4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5.6%。金融业贡献度大幅提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厦门市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服务功能实现了新提升,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知识产权金融业务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厦门市还积极推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与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试验有效联动,率先启动了厦门跨海峡人民币结算代理清算群、对台人民币现钞调运、对台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国集团公司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业务试点,初步建成集两岸人民币跨境双向融资、清算、现钞调运与反假币为一体的两岸货币业务合作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