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科研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了恶性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侵占我国滨海湿地的遗传进化机制,有利于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互花米草扩散的原因,为从源头上治理互花米草蔓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近期,生态学国际顶级杂志《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科研团队在野外调查互花米草生长分布。(厦门大学供图) 东南网8月28日讯(本网记者 刘玮 通讯员 李静)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科研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了恶性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侵占我国滨海湿地的遗传进化机制,有利于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互花米草扩散的原因,为从源头上治理互花米草蔓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近期,生态学国际顶级杂志《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互花米草,一种原产于北美东海岸的海滩植物。它天性耐盐耐淹、抗风浪,种子及无性分株可随海浪传播。由于互花米草茎干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能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1979年,我国从美国的北卡罗来纳、佐治亚和佛罗里达分别引进了高、中、低三个生态型的互花米草,用于保滩护堤、促淤造陆。试种成功后,它们被引种至福建省的罗源湾,之后又陆续推广至其他沿海省份,为抵御台风、保滩护岸起到了一定作用。 然而,引种的互花米草在各地迅速繁殖扩张成为入侵物种,威胁当地海岸生态系统、影响湿地滩涂养殖、阻塞船道等,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互花米草已被列入全球最具威胁性的100种外来生物名录,而中国是全球受其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互花米草摇身一变成为“超级入侵者”呢?由于缺乏详细引种过程的记录,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互花米草的入侵机制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