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研发的“闽南话智能识别系统”网上走红 对它说句闽南话 不到两秒就能译出来 不同口音都难不倒它
闽南话识别系统界面。
一位女士正对着手机用闽南话进行语音输入。 厦门日报讯(文/图 记者 陆晓凤)用闽南话对着手机语音录入“爱拼才会赢”,语音输入后屏幕上立即显示“爱拼才会赢”字样。近期,一款名叫“闽南话识别”的软件在网络上走红。只要是日常对话的语句,不管你说的闽南话是厦门口音、泉州口音,或是漳州口音,它基本都能识别出来并翻译成文字,识别准确率高达85%。 这款软件是厦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洪青阳、厦大人文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许彬彬带领的科研团队合作研发的。目前,这一软件已经过多阶段的内部测试,并开放供广大市民免费试用。 记者与几位同学分别用厦门口音、泉州口音、漳州口音的闽南话,对着软件语音输入:“今天天气很好。”不到2秒,系统翻译出了相同的对应文字。记者又以略微不同的表达方式对着软件语音输入“今天天气很好”,系统依旧能准确识别。 近日,记者采访了软件背后的科研团队,为您揭秘软件开发过程。 调查 采集多地语音资料 连国外也不放过 首先,该软件背后的语音资料库就很强大,这是基于许彬彬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许彬彬带领团队借鉴、整理了大量语音资料——囊括福建省内厦、漳、泉多地的闽南方言、文本,甚至收集了国外多处讲闽南话的地点的语音材料。 除了厦大的语音资料库外,每到寒暑假,许彬彬团队还会去各地进行田野调查。“省内的漳浦、东山等,以及菲律宾北部城市、美国的东部地区,每一个地点至少要停留5天,尽可能全面地描写该地区语音面貌。”她说。 整理 标注每个音节发音 录入不同口音 有了丰富的“食材”,烹制好这道“菜肴”还需要“配菜”。为此,许彬彬团队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在许彬彬的电脑里储存着大量文档。“我现在有5台电脑,10个硬盘,全都装满闽南话文件。”许彬彬说,闽南话的声母有15-18个不等,韵母有73-90个不等,声调有5-8个不等,都要逐一整理,录入系统。 别以为只是简单的标注,每个音节的发音以及发音时长,都必须详细标注下来。以“他们坐车去台北”为例,许彬彬就标注了16个音素,音素与发音时长还要逐一对应。而这只是一个句子的其中一种口音。 许彬彬告诉记者,单单是厦门地区,细微的语音差别就有十几种。“思明区鹭江街道是一种口音,厦港街道又是另外一种口音,海沧东孚街道的口音又接近漳州口音,这些都要逐一标注。”她说,系统录入的不仅仅是厦门口音,还有泉州口音、漳州口音、潮汕口音等。 建模 收集十万句日常对话 邀志愿者测试 为了让这一系统的闽南方言数据尽可能全面,洪青阳团队又历时一年,先后收集近十万句闽南话日常对话。 除了许彬彬所提供的语音资料外,测试阶段,他们还邀请了几百名志愿者参与测试,让系统“学习”不同口音的闽南话。待系统基本“学会”不同口音的闽南话后,洪青阳又给系统加大了难度——文读和白读都要会。 闽南话中存在大量多音字,有着复杂的文读白读现象,以“大学”这一词为例,就有文读和白读两种读法。该团队对闽南话语音识别采取了特定规则的发音词典标注,并用革新后的算法建立了闽南话语音识别模型。 链接 将实现闽南话与 普通话无障碍沟通 当发音速度不一、吞音等情况出现时,软件如何准确识别?系统的背后还有一位“把关人”。当遇上系统无法识别的语音时,许彬彬团队就会进行分析,把新的表达整理成文档,扩充词典和句子语料。与此同时,洪青阳团队在系统后台不断完善算法,以学习到更多口音和生僻词汇。现在,系统依旧在不断完善升级。 据了解,基于深度学习方法,他们目前正在研发闽南话合成系统,最终可以实现闽南话与普通话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洪青阳说,该系统预计在今年上半年上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