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沈华铃/文常海军/图)15年来,郑王辉一直从事着桥吊司机这份技术性强、风险高的工作,但他始终如一地热爱着这份职业。 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长大的他,见证着厦门港的发展,特别是从百万标箱到千万标箱的飞跃;他驾驶的设备不断升级,工作环境也已从颠簸的高空转移到舒适安静的室内,实现了“白领化”。努力抓好安全生产、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未来,他还将继续当好新时代的码头工人。 “坐”在50米高空 操作大型桥吊设备 繁忙的厦门港,大型船舶来来往往,海天码头上,一排排大型桥吊设备,忙碌又有序地将一个个集装箱吊起、卸下。郑王辉坐在离码头一公里的远程操作室内,紧盯着屏幕,精准地操作着设备,远程“指挥”着码头上那些大型设备。 郑王辉是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海天分公司的一名桥吊司机,身高近1.9米的他曾是福建省皮划艇队队员,从省队退役后来到厦门港成为一名桥吊司机。因为身体素质好,加上热爱机械操作,在工作上很快便崭露头角。 别看他现在是坐在安静舒适的室内工作,去年以前,他工作的地方,可是在码头的50米高空上,手动操作着大型桥吊设备。在50米高空上,脚下是透明玻璃,弯腰、低头操作着设备,每一次操作机械,每一次起吊,每一次完成作业任务都是一种挑战,考验着操作者的耐心、细心和胆量。冬天,海风呼啸,操作室内寒冷异常;夏天,码头高温难耐,工作服不一会儿就被汗水湿透。 从业15年 见证码头智能化发展 “记得我进公司时,码头很多地方还需靠人力去完成,而且只有几台桥吊机械设备,发展到现在已经有22台现代化机械,还新增了海润、海通、海翔三个现代化码头。”郑王辉说,他出生于1981年,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大的一代人,从业的15年里,也正是厦门港大发展的15年。 近年来,厦门港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打造了“集装箱智慧物流平台”,实现了物流远程操作。如今,他不再需要坐在码头50米高空上的操作室内操作设备,而是可以坐在远程操控室,通过电脑屏幕对桥吊发出指令,进行精准抓取。 改革开放为厦门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如今,厦门港已成为福建东南沿海一座举足轻重的综合性中心枢纽港,更是具备了接待全球最大规模集装箱船舶和豪华邮轮的能力,还在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建设上取得了亮眼的成绩。2017年12月20日,一个挂有“厦门港2017年第10000000标箱”的集装箱被稳稳吊起,两艘靠泊的15万吨级集装箱船舶汽笛长鸣,庆祝这一历史时刻。这也成为郑王辉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刻。 努力提升自己 做新时代的码头工人 15年来,郑王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早已成长为老师傅,工作之余,还负责培训新人。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做最好的工人。2017年,在厦门港举办的技能比赛中,郑王辉获得冠军。他带出的46个徒弟,也分布在各个码头上。“十几年来,难忘的经历很多,特别难忘2016年‘莫兰蒂’台风来袭,操作室的玻璃都被吹破了,为了保护我们的机械,也为了保证生产,我们的团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郑王辉回忆说,也有些美好的瞬间,比如干活很累的时候,可以把设备开到海面上,吹着海风看着夕阳西下,有时候运气好,还能看到几条海豚在海面嬉戏。 郑王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操作的设备可以实现更先进的全远程化控制,码头生产也能实现无人化作业。“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我们港口人继续团结一致,不忘初心,努力抓好安全生产、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我也要继续当好新时代的码头工人,为厦门港的建设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