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苍穹 为特区建设保驾护航 ——改革开放40年厦门气象事业发展纪实 厦门日报讯(记者 殷磊 通讯员 帅红)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春华秋实,四十载沧桑巨变。 如果说,厦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经典缩影,那么,40年来厦门气象事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印证厦门改革开放的鲜活样本。对话苍穹,解码大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中国气象局、福建省气象局的部署,厦门气象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努力为特区经济建设和市民安全福祉保驾护航。 目前,厦门已经建成了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气象趋利避害能力持续提高,气候变化监测能力不断增强,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气象服务信息覆盖面和时效性有效提升,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厦门正昂首阔步,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努力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以更加优异的业绩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头兵。厦门气象部门也在奋力开启厦门气象改革发展的新征程,在服务保障“五大发展”示范市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风雨无常,初心依旧,厦门气象故事越讲越生动,厦门气象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勇争先的身影也越发动人。 升旗山狐尾山蔡尖尾山见证历史变迁 夜晚,从厦门岛内向西远眺,只见蔡尖尾山上灯光旖旎。发光的建筑宛如浮在夜空中的一柄巨型古代司南,又像一艘驾云渡水而来的夜航船。 那就是“天语舟”雷达业务楼。楼顶安放的,是新一代气象雷达——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气象雷达。这种雷达对冰雹监测、降水估测精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它生成的丰富气象产品,可更好地满足强对流、暴雨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的业务需求。 历史因为改革创新走出全新的局面。40年来,紧随厦门改革开放的步伐,厦门的气象业务水平也如乘风破浪的航船,不断昂扬奋进。 20世纪70年代末,经省气象局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厦门气象进行迁站建设,从鼓浪屿的升旗山迁到了岛内的狐尾山。1980年初,气象台正式搬迁到新址办公。这一次迁站建设,掀开了厦门气象发展新纪元,厦门气象与特区改革发展大潮相随,迎来一个极大融合发展空间,实现了一次跨越式发展蜕变。 1990年10月3日,中国气象局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对厦门市气象局实行计划单列。管理体制的创新又一次给厦门气象事业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大气探测、气象信息网络、气象信息加工与预报服务、气候预测与评估、气候变化监测,以及交通气象、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环境气象等业务共同组成的气象现代化业务体系不断臻于完善。 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又一次激发厦门气象事业发展的勃勃生机。2013年10月1日起,《厦门经济特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颁布实施,这是全省第一部气象灾害防御地方性法规,它将气象灾害防御职责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将气象灾害防御的政府主导责任与作用制度化,更将政府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明确写入法规。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气象事业又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双偏振多普勒气象雷达、探空自动放球系统、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气溶胶激光雷达、大气成分站等一大批高新气象观测设备投入使用,全市累计建成192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实现气象要素监测岛内平均密度2公里,重点区域1公里的目标,为做好精准气象预报预警、精细气象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和暴雨预警准确率等指标总体上升,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纳入城市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预报到乡”…… 40年播种耕耘呈现“厦门奇迹” 搏击千里长空,观测风云变幻。 当我们回过头去细细审视厦门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有一条“精细监测、精准预报、精确预警、精心服务”主线贯穿始终、跃然可见、触手可及。 2016年9月15日凌晨,超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给全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在市委市政府的超前部署、精准指挥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央属省属单位的鼎力支持下,厦门有效抵御了台风的袭击,实现了“把损失减到最小”的目标,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称赞为台风防抗史上的“厦门奇迹”。这个奇迹背后,有厦门气象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全市气象部门及早布防,加密监测,加强会商,精准预报,及时预警,共发布各类决策服务材料41份,为市委市政府首次发布“三停一休”动员令提供了精准的预报预警信息;通过各类媒体平台、信息发布渠道向公众发布33份预警信号,提醒市民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为取得抗御台风的全面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 凝心聚力奏强音,春风化雨润人心。 改革开放40年,也是厦门气象科普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播种”“收获”的40年。市气象部门精心打造特色气象科教文化示范园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通过实施线下实体设施和线上图文传播的气象科普工作模式,着力增强气象科普宣传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创新性,扩大了科普宣传覆盖面。目前,东渡狐尾山气象主题公园、厦门市青少年天文气象馆科普教育基地已成为“旅游+科普”的热点景区,年气象科普受众超20万人次;落户在厦门天语舟气象科技园内的中国厦门台风科技馆已经成为科普旅游的新热点。据调查,全市气象科学普及率达90%以上,气象科普益民增智作用十分显著。 依法行政进行曲,营商环境齐助力。 全市气象部门坚持依法履行防雷减灾公共安全管理职责,持续多年通过单独或联合其他部门开展“打非治违”“防雷综合治理”“金砖大排查”等专项检查督查,降低雷电灾害安全隐患,保障社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精神,在“简环节、优流程、强监管、提效能”上下足功夫,打造群众满意气象行政审批窗口;改革防雷减灾业务服务和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强化防雷安全监管信用信息管理,做好简政放权后的监管和服务工作,为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添砖加瓦。 持续开放创新提升业务水平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厦门市气象干部职工坚持把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放在首位,通过不断的开放创新发展,持续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服务等工作的水平,为厦门撑起了一把抵挡气象灾害的“晴雨伞”。 针对台风的影响,气象部门及时启动台风应急响应,对台风的路径、登陆时间、登陆地段、风力预报和过程降水量都做出准确的预报和警报,使厦门受到气象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以2017年为例,面对8个台风、多次暴雨以及干旱、高温、大风和大雾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全市气象部门全力以赴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紧密与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联合会商与应急联动,做到了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不漏报、重大气象服务无失误,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全年共发布各类预警信号402站次,提供决策气象服务材料592份,发送气象服务短信263条;电视气象节目播出1140次;更新微博微信近8300条,点击数超6000万次。 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气象智慧,提供科技支撑,是气象专业服务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生态气象服务效益日益提升。市气象局完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厦漳同城化人工增雨作业工作机制,有效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不仅净化了空气,还有效缓解了旱情,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评估,自2017年入秋以来,人影作业增雨量累计达1.5亿立方米。 深入了解各部门各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制定针对性更强、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服务方案,进一步提升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近年来成为厦门气象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厦门气象人不断完善与港口、海事、环保、国土、交警等部门的合作机制,开展海洋气象、地质灾害、道路交通、山洪灾害风险预警、森林火险气象指数、雾霾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努力满足不同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精细化的专业气象服务,还体现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上。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气象保障工作中,福建、厦门气象部门依托全国气象部门技术资源,利用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等现代化设备和科技成果,为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顺利举行提供了精准的气象服务。国际马拉松赛、投洽会、台交会、海峡论坛……在厦门举办的重大活动越来越多,精细、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渗透到每一项活动中,已经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盈盈一水间,两岸若比邻。近年来,厦门气象部门不断深化对台气象交流与合作,为海峡两岸和平发展谱写了新的华章。市气象局协办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海峡气象科技研讨会;务实开展厦金两地气象灾害联防,常态化开展金门气象服务;依托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积极搭建两岸气象科技常态化交流平台,特聘台湾专家来厦开展辅导讲座,与台湾大学中尺度气象实验室深化合作,加强海峡两岸共同面临的气象科技问题的合作研究,积极开展科技人员互访,选派业务骨干赴台学习…… 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魄力与创新突破的精神,早已写入厦门气象人的基因。厦门气象事业飞跃发展的背后,我们能感受到气象人立足岗位做贡献、服务发展走前头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把希望与憧憬照进现实。 点击 气象发展成果 惠及广大市民 在改革开放40年的气象事业发展历程中,厦门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聚焦精细观测、精准预报、精确预警、精心服务,以突出智慧气象为抓手,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更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 近年来,厦门市气象局建立和完善了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提高了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精细化服务能力。特别是初步形成了以数值天气分析预报产品为基础,以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为工作平台,预报员综合应用各种观测资料、技术和方法制作各种实效天气预报产品的技术路线,建立了台风、暴雨、强对流、寒潮、高温、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和短期监测预警业务。 改革开放40年来,市气象部门着力打造民生气象服务品牌,使公共气象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气象产品种类更加丰富,精细化水平也不断提升。40年前,厦门的天气预报只有全市24小时的晴雨、气温等简单预报信息。如今,日常天气预报产品分辨率精细到区级,发布时间间隔缩短为6小时一次;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时间平均提前30分钟以上,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5%以上,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平均误差小于80公里…… 改革开放之初,天气预报信息的发布渠道只有厦门日报和电台,如今气象部门通过打造专家连线、环境气象、出行气象站等品牌电视栏目,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短信、12121电话、LED信息显示屏等媒体平台,使市民获得气象信息更加便捷。 和语言相比,数字显得枯燥,但往往更具有说服力:厦门目前拥有7大类100多种气象服务产品,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超过85%,气象综合预报业务质量位于全省前列。 链接 推进“传帮带” 加强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气象部门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和评估机制,推进“传帮带”建设,加大业务人才交流力度,人才队伍不断呈现出新的活力。 目前,市气象部门的在岗职工中,7人有博士学历,而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共有52人,占比超过一半。2017年,厦门气象部门1人被评为福建省气象局业务科技领军人才、3人被评为业务科技骨干人才、10人被评为一线优秀专门人才;今年,首次培养出1名省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厦门在全省预报竞赛中获团体第二名,个人全能第一…… 2016年,由中国气象局和厦门市政府共建的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已经成为推进海峡气象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近3年,实验室连续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立项,“多普勒雷达组网反演三维风场拼图及其同化应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实验室还相继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集美大学合作,建立特聘专家、特聘指导老师制度,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起难得的科技创新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