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苍穹 为特区建设保驾护航 ——改革开放40年厦门气象事业发展纪实 厦门日报讯(记者 殷磊 通讯员 帅红)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春华秋实,四十载沧桑巨变。 如果说,厦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经典缩影,那么,40年来厦门气象事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印证厦门改革开放的鲜活样本。对话苍穹,解码大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中国气象局、福建省气象局的部署,厦门气象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努力为特区经济建设和市民安全福祉保驾护航。 目前,厦门已经建成了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气象趋利避害能力持续提高,气候变化监测能力不断增强,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气象服务信息覆盖面和时效性有效提升,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厦门正昂首阔步,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努力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以更加优异的业绩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头兵。厦门气象部门也在奋力开启厦门气象改革发展的新征程,在服务保障“五大发展”示范市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风雨无常,初心依旧,厦门气象故事越讲越生动,厦门气象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勇争先的身影也越发动人。 升旗山狐尾山蔡尖尾山见证历史变迁 夜晚,从厦门岛内向西远眺,只见蔡尖尾山上灯光旖旎。发光的建筑宛如浮在夜空中的一柄巨型古代司南,又像一艘驾云渡水而来的夜航船。 那就是“天语舟”雷达业务楼。楼顶安放的,是新一代气象雷达——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气象雷达。这种雷达对冰雹监测、降水估测精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它生成的丰富气象产品,可更好地满足强对流、暴雨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的业务需求。 历史因为改革创新走出全新的局面。40年来,紧随厦门改革开放的步伐,厦门的气象业务水平也如乘风破浪的航船,不断昂扬奋进。 20世纪70年代末,经省气象局和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厦门气象进行迁站建设,从鼓浪屿的升旗山迁到了岛内的狐尾山。1980年初,气象台正式搬迁到新址办公。这一次迁站建设,掀开了厦门气象发展新纪元,厦门气象与特区改革发展大潮相随,迎来一个极大融合发展空间,实现了一次跨越式发展蜕变。 1990年10月3日,中国气象局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对厦门市气象局实行计划单列。管理体制的创新又一次给厦门气象事业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大气探测、气象信息网络、气象信息加工与预报服务、气候预测与评估、气候变化监测,以及交通气象、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环境气象等业务共同组成的气象现代化业务体系不断臻于完善。 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又一次激发厦门气象事业发展的勃勃生机。2013年10月1日起,《厦门经济特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颁布实施,这是全省第一部气象灾害防御地方性法规,它将气象灾害防御职责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将气象灾害防御的政府主导责任与作用制度化,更将政府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明确写入法规。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气象事业又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双偏振多普勒气象雷达、探空自动放球系统、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气溶胶激光雷达、大气成分站等一大批高新气象观测设备投入使用,全市累计建成192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实现气象要素监测岛内平均密度2公里,重点区域1公里的目标,为做好精准气象预报预警、精细气象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和暴雨预警准确率等指标总体上升,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纳入城市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预报到乡”…… |
相关阅读:
- [ 12-04]集美区召开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防范会议
- [ 11-08]昨日立冬厦门艳阳照 气象专家表示厦门常年无“冬”
- [ 10-03]厦门旅游消费市场气象新亮点多 精致高端旅游受青睐
- [ 09-15]厦门气象科普嘉年华开幕 未来一周活动精彩不断
- [ 08-29]今明两天仍有暴雨来袭 厦门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