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百姓话语 讲好集美故事 集美区百姓宣讲团深入基层,兴起新一轮“大学习”热潮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林桂桢 通讯员 刘平 王明瀚 图/通讯员 刘平)今年6月,集美区成立“新时代,新思想,新作为”理论宣讲轻骑兵暨“讲述集美40年”百姓宣讲团,来自各行各业的宣讲员走进村居、企业、学校、机关和军营,以身边人和真实事,讲述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生活变迁和奋斗故事,兴起新一轮“大学习”热潮,持续推动新思想在集美落地开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三名优秀宣讲员,了解宣讲背后的故事。 林忠阳戴着扩音器,激情澎湃地宣讲。 71岁金牌讲解员 宣讲中融入朗诵和说唱 每当宣讲现场传来响亮的快板说唱声,大家就知道林忠阳来了——这位家喻户晓的“金牌讲解员”,凭借标志性的“大嗓门”和歌唱声,成为集美人气最高的宣讲员之一。 71岁的林忠阳,在退休前是集美校委会宣传接待科科长。他从1991年就开始讲解嘉庚精神,退休后也不中断,这一讲就是27年,还曾为多位国家领导人讲解,也上过央视《百家讲坛》。 在本次“大宣讲”中,其他宣讲员大都是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讲述新思想和改革开放,林忠阳却独树一帜,只讲嘉庚精神。因为在他看来,嘉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高度契合,讲述嘉庚故事就是宣传中国故事,弘扬嘉庚精神就是弘扬中国精神。 “陈嘉庚是最具有改革开放精神的人物之一,他17岁就下南洋闯荡,在中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教育救国的思想,以及关于城市建设和文明进步方面的远见卓识。”林忠阳希望,通过宣讲让这种红色基因在子孙后代身上传承下去。 林忠阳随身带着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扩音器、快板、记录本和保温杯——怕观众听不见、听不清,2007年林忠阳自费3500元买了便携扩音器。他在宣讲中融入朗诵、歌唱、快板说唱的元素,变着法儿给观众提神;保温杯是宣讲员的标配品,而那本发黄的记录簿则记录了宣讲足迹——光今年10月,他就宣讲近20场,最多的一天赶场五次。 林忠阳还编写了一些闽南童谣和顺口溜,配上快板,声情并茂的演讲频频打动观众。 陈红心讲述身边的养老故事。 妇女主任讲养老 接地气的宣讲引发共鸣 “我来领被征地农民保险养老金呀。政府推出的这个政策真是好,每个月准时发放养老金,比亲生儿女给钱还准时。”这是陈红心到灌口农商银行办事情,听到的两个老人对话,她把这些大白话都带上了宣讲台,说给大家听。 陈红心是灌口镇顶许村的妇女主任,一开始准备去宣讲,还有点不自信。“其他宣讲员有的是老师,有的是播音员和记者,我心里有点压力。”在选题上,陈红心就碰了不少壁,后来有人指点她:你就说你专业上的事情。于是,她把宣讲题目定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用最接地气的笔触写下身边的真实养老故事,结合集美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绿洲计划”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反映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变化。 在不同的场合,陈红心也采取不同的宣讲策略。比如,进后溪镇的农村,她就用闽南话宣讲;到社区书院,就改用普通话。3个月以来,陈红心一共讲了20多场,宣讲之余她也认真听别人的故事,场场都有收获。 陈红心自己都想不到,如此接地气的宣讲起到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东宅社区专场宣讲结束后,有好几个老人拉着陈红心的手,讲述享受到保险金后的幸福生活,说宣讲真是讲到他们的心里去了。 “自己手里有点钱了,不用向儿女伸手,自己想吃啥就吃啥。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不怕有个病拖累家庭。”这样直白的“土话”,或许就是老百姓对集美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大赞许。 杨跃强宣讲家乡的发展故事。(受访者供图) 青年宣讲员 乐做父辈的“代言人” 新源小学的教师杨跃强是中文系科班出身,文学作品经常见诸报端,外加多年的从教经历,使他成为集美区百姓宣讲团中讲故事的个中好手。他毕业于集大,留在集美工作,集美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杨跃强的宣讲故事从家乡同安白交祠村讲起,带领大家从一个小村子的发展变化“管窥”厦门改革开放的成果。 出生于1989年的杨跃强,是集美区年龄最小的宣讲员之一。对过去贫穷闭塞的日子,他没有亲身体验,但他想做父辈的“代言人”,发挥语文教师的专长,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 为了做好宣讲,杨跃强每个周末都回到家乡,“采访”曾任村支书、在村里党龄最长的爷爷,帮爷爷把自编的闽南话版褒歌变为普通话。他还跑去叔叔家,了解叔叔当年出山闯荡的故事,这些都成了宣讲稿中的鲜活素材。 为了让宣讲活跃起来,杨跃强很会调动气氛。进村居宣讲,杨跃强的宣讲故事里就有不少“捞饭”“灶台上高高挂肉”等古早生活场景,引发老人的共鸣;在学校面对老师和孩子,他就侧重讲自己的求学经历。 参加宣讲以来,杨跃强更有意识地关注起村里的老年群体。同学经常跟他开玩笑说:“你不说我都知道你要写什么,你的视角就在村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