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跟着父亲学剃头 “那时候,修理头发的人不叫理发师,叫剃头匠。”蒋自在告诉记者,剃头匠的手艺大多数是祖传的,推、刮、剪、洗是基础,修眉、掏耳、修脚等更有一手,而且一个剃头匠的培育,比现在理发师的学习过程要艰辛得多。 而蒋自在的剃头手艺正是跟父亲学来的。“我父亲是跟一位莆田来的老师傅学的。1958年大陆炮击金门时,全澳头村的人都搬走了,莆田老师傅也搬走了,父亲便自己开店。”蒋师傅指着店里一把原木色的老旧椅子说,这把椅子是那时莆田师傅留下的。 “我大概11岁时,店里挺忙的,我就周六周日跟着慢慢学,从手持筷子学起。”据蒋自在回忆,反复练习手持筷子,来回摇摆,筷子和右手都要保持水平,要练到手上拿剪刀时,剪刀保持水平,不能左摇右摆,不然就会伤人伤己。“剃头匠干的是颈上功夫,拿的是利器剪刀,半点马虎不得。” “颈上功夫”不好学 在蒋自在的工作台上,记者看到了不同的刀片,剃头、刮面、剃须的,而这些刀片都是蒋师傅自己磨的。他说,磨刀也是一门“必修课”。不会磨刀的剃头匠就像不会修补渔网的渔夫。 “磨刀不难,但是如何使巧劲磨刀却是一门功夫,磨刀时讲究前端用力重,后端用力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不仅使的力气更多,而且磨出的刀看起来锋利,一用却还是钝的。”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蒋自在便接下父亲的店铺,继续从事剃头的行当。截至目前,他已经坚持为人剃头近40年。“几十年的修炼,从给人剃光头开始,我曾经也把人剃伤过,下一次就更加细心。”这份在青丝间游走的老手艺,蒋自在一学就难以割舍。 价格更迭见证时代变迁 岁月流逝。这些年,蒋自在用剃刀记录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他剃头的价格也在不断变化。“从1962年的一角五分钱,到5毛、一块钱慢慢涨,现在我收费10元,洗头、剃头、修面到刮须,也是这一带最便宜的。” 剃头是一项技术活,考验耐心、细心、灵活性,更考验一个人的坚守。蒋自在告诉记者,对于这些老主顾,他不忍心让大家久等,所以,他把电话写在门口,电话一来,他家就在剃头铺的对面,走几步就能到。他说,只要自己还能动,只要顾客有需要,他就会继续坚守。 |
相关阅读:
- [ 09-09]凌晨下雨水漫进住处 救援人员用棍子探路背出老人儿童
- [ 09-08]厦门:老人摔倒在家 社区助老员及时发现送医救治
- [ 09-06]厦门老人带领村民修水库为黄厝村“解渴”
- [ 09-04]厦门思明爱心社工敬老爱老在行动 做老人的贴心人
- [ 09-03]近百名老人登台一展金嗓子 厦门老年歌手赛精英辈出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