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 破解社区矫正监管难题 芬兰司法部长安蒂·海凯宁和司法部副部长刘振宇一行到集美区社区矫正中心观摩。 去年11月,市司法局正式启动社区服刑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和考核奖惩试点工作,在翔安区先行开展试点工作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从“底线安全观”到“治本安全观”的观念转变和工作要求,市司法局不断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把脉现状设计框架,精心设计两项矫治制度,全程跟进不断完善,在检验成效中稳步推进,找准一条富有厦门特色的社区矫正发展的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转变观念引领思路,最终实现从‘底线安全观’到‘治本安全观’的转变。”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叶勇义在介绍时说道,“思想上要转变,从过去对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不脱管、不漏管和不发生重新违法犯罪的底线安全,转变为向社会输送守法公民的‘合格产品’‘放心产品’的治本安全思维转变;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要转变,就是从单一监管模式向更细监管矫治、更准帮扶教育、更高工作标准的转变。” 针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执法意识不强、管理粗放、标准不一、方法简单等制约瓶颈,如何来破解? 难点在于如何结合实际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针对制度设计中的六个重点问题:对社区服刑人员如何设置管控类别?对社区服刑人员如何进行分级管理?分类管控与分级管理如何有效对接?分级管理处遇措施如何确定?考核什么与怎么考核?考核奖惩与分类分级如何对接?市司法局经过深入调研分析,逐一予以解决,推动制度成形。 去年11月份,市司法局制定了《厦门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和考核奖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厦门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厦门市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惩办法(试行)》,正式启动了社区服刑人员分类分级管理和考核奖惩试点工作。决定2018年4月前,在翔安区先行开展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后全市推行。 试点以来,翔安区试点工作的成效与经验做法也已经初步显现:没有发生脱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现象,违规人数同比下降了18%、受到警告处罚人数下降了20 %。社区矫正工作总体取得了三个提高、实现了三个转变,即: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执法水平,实现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提高了社区服刑人员的内在动力,实现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接纳监管的转变;提高了社区矫正资源使用质效,实现宽泛投入向精准投放的转变。 |
相关阅读:
- [ 06-06]网购答案枪手替考教育补贴 涉高考诈骗您千万别信
- [ 06-05]《极限挑战》酝酿暖心计划 观众热议陪伴式教育理念
- [ 06-03]厦科技教师接受培训 探索普及创新能力教育新模式
- [ 06-01]集美实现从幼儿教育至普通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学生资助体系
- [ 06-01]加快推进教育事业扩容提质 裴金佳调研教育补短板工作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