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厦门市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期待更多人关注流浪儿童 图文无关 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吴笛)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服装,坐在书桌前大声朗读古诗;墙上贴着课程表,还有硬笔书法作品展示。这是哪个学校的教室吗?其实不是,因为“教室”里只有4名孩子,而且他们的年龄不同,最大的16岁,最小的12岁。“希望他们可以早点离开这里,回到各自的学校去。”这是这里的“老师”最大的心愿。 这里是厦门市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记者日前见到了暂时被收留在救助中心的几个孩子,他们都说想上学,但因为各自的原因离开了校园。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呢?欢迎您致电厦门晚报市民热线提出您的建议,我们也可以为您牵线搭桥帮助这些孩子。 【记者实录】 小哲16岁 11岁因为偷钱挨打离家出走,至今已出走过几十次 16岁的小哲(化名)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三明长大,10岁才到厦门,和打工的父母一起生活。11岁那年,小哲第一次离家出走,因为偷偷拿了家里的100元被妈妈发现,挨了一顿打后被锁在屋里,他从阳台爬出来跑了。 后来,小哲又离家出走过几十次,路人发现后报警,警察把他送到救助站再送回家。4年前,小哲第一次走进厦门市救助管理站,经救助站及各方协助,于2015年被送到泉州市泉源少儿培育之家,接受系统学习和生活。两年后被父母接回家,没多久他又开始离家出走四处流浪。 去年7月19日,小哲再次走进厦门市救助管理站。仙岳医院的医生鉴定他为多动症,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边缘,心理发育较为迟缓。救助站把小哲送到仙岳医院治疗,去年10月10日经仙岳医院评估批准,小哲返回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在这里继续生活和学习。 小哲说,现在还在吃药,有时情绪激动会觉得很烦,不过还能控制自己。他说,喜欢洗碗、拖地板,以前曾出去找过工作,可是人家说他不满18岁,不肯收。 小玉12岁 被“朋友”带到厦门当小偷,想上学又怕学不会 12岁的小玉(化名)是湖南人,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小玉说,妈妈在他一岁时就离开家了,所以他对妈妈一点印象也没有。 他的童年是在4个伯伯家度过的,后来回到了父亲身边,但是因为父亲酗酒,喝醉了就打他,所以小玉跟爸爸不亲。2016年父亲因病去世后,小玉就和爷爷一起生活,可是他觉得爷爷对他也不好,于是就跑了出来四处流浪。 离家之后,小玉去过佛山、广州、深圳等地,他在网吧认识了一个朋友,朋友说可以带他到厦门赚钱。去年9月,两个人结伴来到厦门。到了厦门小玉才知道,原来朋友说的“赚钱”其实就是偷东西。去年10月26日,小玉在超市偷巧克力时被抓住,民警将他送到了救助站。 “我不想当小偷,想上学,但是怕学不会。”小玉说。救助站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社工告诉记者,小玉的文化水平只有小学二年级水平,而且在外流浪太久了,行为规范需要一段时间来养成。 小斌12岁 妈妈太凶会罚站还不让吃饭,他想上学但不想回家 别看小斌(化名)才12岁,却已经历了人生坎坷。 在他一岁时,父亲就因癌症去世了,他一直跟着在厦门打工的母亲生活。读小学二年级时,母亲把他送给了德化的一对夫妻收养,三年后养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不愿意继续抚养小斌,他只得回到母亲身边。他的母亲已经再婚,还有了一个两岁的女儿。小斌被接到厦门后,就和母亲、继父、哥哥(继父的儿子)及妹妹一起生活。 小斌说,妈妈太凶了,经常让他做根本完成不了的事情。比如一篇课文没背下来,他会被罚抄200遍课文,考试成绩不好会被罚站不让吃饭。 去年9月中旬,小斌跟母亲发生争吵后离家出走。四处流浪的他认识了一个朋友,两人多次撬车、偷钱,被警察抓住后送到了救助站。辍学一年的小斌说,他不想回家,但是想上学。 【社工期待】 盼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帮孩子尽快回归校园 “我以前不爱上学,因为爸爸妈妈从来不管我学习,也从来不去开家长会。来到救助站后,我发现上课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这是救助中心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的。 据了解,去年厦门救助管理站提出了“类学校和类家庭相结合”的模式,为未成年人提供帮助。目前未成年人救助中心共有4名专职社工,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针对性、专业化的服务,孩子们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和学校,每天都要上文化课,还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不过,在帮助这些流浪孩子的过程中,社工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扰。由于来到救助站的孩子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也不同,而社工们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补习师资培训,无法根据每个孩子的文化程度,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他们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和社会力量加入,一起帮助这些孩子,更希望这些孩子能尽快回归家庭和他们各自的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