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精神是人文集美的灵魂。(林志杰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林桂桢 应洁)如何培育集美的人文环境?昨天上午,集美区政协第三次高校委员季谈会召开,辖区高校委员、专家学者就上述问题展开探讨,碰撞出不少卓有建树的见解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深厚的人文底蕴,是集美强劲的核心竞争力。集美区政协主席胡亚才表示,近年来,集美区提出建设“人文集美”的战略构想,不仅重视经济建设,更把文化建设放在一个非常显著位置,当作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新时代、新征程、新集美,集美在新起点上培育和塑造集美人文环境,不仅是坚持、弘扬“一精神三文化”(即嘉庚精神和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的实际举措,也是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再造发展优势的现实要求。
胡亚才建议,集美区要在景观文化上做精做深集美文化名片,建设体现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打造独具特色城乡生活环境;着力提升集美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着力培育文化产业市场,加大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力度;不断提升城乡文明形象,提高市民素质,打造文明包容和谐的集美,促使集美的城市“形态”、文化“神态”、居民“心态”内外兼修,使集美的经济实力、文化魅力刚柔相济,从而展现出崭新风貌。
优化公共艺术提升集美城市品位
走进一座城市,其城市雕塑、壁画壁饰、园林绿化、建筑装饰等往往留给人不可磨灭的“第一印象”。事实上,这些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也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城市精神与文化价值的符号。
“将城市公共艺术纳入规划建设轨道,通过自然而丰富的融入,诠释集美的城市精神。”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何原荣建议,集美可构建以华侨旗帜、学村风范、闽南传统为主题的城市雕塑,将“集美十景”“新市民在集美”等元素融入城市壁画;实施“城市闲置立面托管”计划,将闲置围墙按照高端、文化等含义打造成城市文化墙,并将其作为户外媒体进行整合营销。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梁虹从自身专业角度建议,构建浸润式集美音乐印象。具体而言,将公共空间的音箱隐藏起来,进而设置音乐背景,比如,在古民宅、大社古厝可播放早期的闽南歌曲、歌仔戏、高甲戏,让游客充分浸润于集美的文化中。
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集美文化基因
“中国第一侨乡在集美。嘉庚故里必须把华侨旗帜扛起来!”昨天,在以“华侨文化与侨乡侨资源保护”为主题的报告中,华侨大学教授、华侨文化研究学者许金顶认为,研究、保护和发展华侨文化,要跟侨乡社会“链接”起来,而后者的重要阵地就是集美。
许金顶建议,集美应建立起侨乡社会历史文化数据库,尽量完善资料资源并建成一个共享平台。另一方面,在集美这个“天然的侨乡博物馆”基础上,建立一座场馆式的侨乡博物馆,把辖区内的宗祠、碑刻、侨批等侨文化资料逐一拍照展出,让侨文化资源保护从碎片化保护,变成了“一盘棋”――由区政府统筹开发保护。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厦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集美大学教授及硕士生研究所导师杨广敏就实施集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要“转化创新”,建议建设集美文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系统,开展集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精品和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生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这次,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刘新华把目光投向公民层面,倡导集美以培育社区精神来推动提升人文环境。他建议将集美社区精神定位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嘉庚精神为核心内容,来不断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及社区凝聚力。
强化产业支撑打造文化高地
除了公共艺术,城市文化氛围还体现在产业发展中。正如华侨大学教授黄安民所说:“文化要跟产业结合在一起,没有产业支撑,文化发展不能长久。”他建议,要架设文化发展的骨骼――将“一精神三文化”同集美产业相结合,充实集美文化软实力。
黄安民说,集美可重点对时尚文化产业、闽南文化产业、华侨文化产业和学村文化产业进行精心筛选和包装,塑造区域文化品牌,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对文化生态进行系统梳理和优化,加强文化载体的系统建设,形成卖点,营造“人人都是旅游环境,处处都是旅游景观”的浓厚文化氛围。
集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唐金富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集美区文化产业园,打造人文高地。他建议,集美文化产业园区要传播时代主流精神,歌颂新时代,展示中国梦,传播核心价值观;塑造鲜明的文化形象,可挖掘“一精神三文化”的内涵,形成自身特色形象,打造文化传播品牌;融合城市人文气质,挖掘集美历史文化内涵,营造园区内外的人文气息;同时建设闽南和侨乡生态文化园区,将碎片化存在的闽南文化和侨乡文化进行集中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