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审判辅助中心集约化、规范化的审前准备程序 【镜头】 在湖里法院,一楼东区是每个工作日最繁忙的地方。在这个挂着“审判辅助中心”的大开间里,有近10名人员进出忙碌,从事着录入、流转、送达、分案、排期等工作。他们不是法官,不是书记员,而是集合了聘用制和社会化购买服务外包人员的一支“整合军”。 2014年4月,湖里法院在全省法院率先成立了审判辅助中心,将庭前辅助性事务交由专门人员集中负责,积极探索诉讼流程分段实施、庭前事务集约管理、操作规则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模式,着力在服务保障法官裁判上下功夫、求实效。 【亮点】 实实在在为法官减负 在审判辅助中心的一台电脑上,一个写满送达地址的表格每天都是第一个被打开的文件。叶家财,是审判辅助中心“外出组”的一员,这个表格是他和同事们每天外出送达、调查的“路线图”。“我们会提前对除派出法庭以外的所有需外出送达、调查的民商事案件进行梳理,根据送达、调查地址,规划每天外出路线,通常一组人马一天能送十几个案件。”而在成立审判辅助中心之前,案件由立案庭随机分案,送达和调查也是由庭室各自为战,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集约化送达、调查,只是审判辅助中心优化配置审判资源的一个缩影。除此以外,民商事案件的排期开庭、评估鉴定委托、追加被告、第三人等庭前程序性工作也集中到审判辅助中心前置实施。通过“流程再造”,让审判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实在在地为法官减负。 【调】 多元化调解中心打造调解“编外军” 【镜头】 在湖里法院一楼,审判辅助中心的对面,就是“分调裁”中负责“调”的节点――多元化调解中心。比起审判辅助中心进进出出又不失井然的秩序,这里却是人声鼎沸。 今年57岁的刘建强是一名具有二十多年审判经验的资深法官。在法官员额制的改革中,他主动把成为员额法官的机会让给了更加年富力强的法院新生代,而他自己由于审判经验丰富,做群众工作能力突出,成为一名专职的“调解法官”。 “来来来先呷一泡茶再说!”刘建强熟练地摆开茶具,开始沏茶,他的身边和对面分别坐着一起物业纠纷案件的双方当事人。 陈阿姨(化名)家的厨房因公共水管破损全部被淹,物业却迟迟不给解决方案,气得她拒缴物业费以表达抗议。没想到,物业竟然封锁了她的停车位,给她们全家出行造成了极大不便。还没等陈阿姨回过神来,物业又以她拖欠物业费为由将她告上法庭。 在刘建强与特邀调解员的努力下,陈阿姨与物业最终达成和解。物业愿意减免部分物业费,即时恢复陈阿姨的停车位使用权限;而陈阿姨也愿意做出适当让步。 |
相关阅读:
- [ 12-05]翔安法院昨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和公众开放日活动
- [ 12-05]集美法院首次使用微信“送”法律文书
- [ 12-04]今天是国家宪法日 思明法院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
- [ 11-25]集美法院公布全市首例案外人干扰执行被追究拒执罪案件
- [ 11-24]买房遇到限购令中介费能不能退 法院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