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塘村民在按规定投放垃圾。许聪敏 摄
东南网11月21日(福建日报记者 陈挺 通讯员 吴善营 林党生)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岛外广袤的村镇社区,垃圾分类推广的量大,意识改变任务重,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等问题,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
着眼于农村治理体系创新,推广村社共治模式。今年初以来,翔安区内厝镇先行先试——
在琼坑村,探索“村民能参与、财力能承受、质量能保证、面上能推广、长期能坚持”的“五能”经验和做法,试行垃圾“两分类”与就地减量相结合的垃圾分类“三级分拣”试点体系,创新提出阳光堆肥房建设等新举措,逐渐摸索出一套“支部倡导、村社联动、党员引领、户户参与、群众自觉”的方法和途径。并在莲塘、锄山等6个村(居)推广,实现农村垃圾分拣投放准确率达95%以上,参与率达98%以上,减量达30%~45%。
在莲塘村,莲塘小学开展垃圾分类教学课程,从娃娃抓起,孩子环保意识逐渐开始形成;村民代表大会、户主大会、党员大会,不同形式的垃圾分类动员宣传,开始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
以内厝为代表,翔安区垃圾处理走出了一条岛外农村可复制、可推广、易操作的社区治理之路。
垃圾分类已成村民自觉和习惯
一大早,莲塘村152号的林水烟就开始忙碌了,前一天晚餐后的菜叶、果皮、剩饭、剩菜之类的厨余垃圾装在绿桶里,塑料纸、尘土、烟头装在橙色桶里。“可腐烂”“不可腐烂”两个标志分别在两个桶上清晰标着,老林说,对于农村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分不清楚什么是其他垃圾或有害垃圾,用这个办法最简单,可操作。
处理完自家的垃圾,老林就上路了,他还有个特殊的身份——“垃圾督导员”,他要抢在村里的保洁员收垃圾前和其他几个督导员把村里600多户居民的垃圾分类检查一遍。谁家的垃圾分错了,老林都要一一耐心地反复纠错,督促,帮忙分拣。老林说,现在一些住户有时忘了分拣,或者分拣错了,见到他都会不好意思。
“刚开始不习惯,觉得好麻烦啊。”村民林碧兰说,“后来,孩子参加了学校(指莲塘小学)垃圾分类的课,回来跟我说,妈妈,你要注意垃圾分类。孩子都懂的道理,我更应该懂了,慢慢就养成了习惯。”
现在站在莲塘村口远远望去,村道两侧干净整洁,原本堆在门口的垃圾不见了,绿、橙两色垃圾桶用铁架固定在家家户户门口,房前屋后规整有序,整齐划一,村容村貌更漂亮了。
探索适合农村的分类办法
上午8点不到,琼坑村保洁员李政雪就开着垃圾清运车来到村民家门口,将会腐烂和不会腐烂的垃圾分门别类,装在垃圾清运车的相应分隔区内,对垃圾再次进行分拣。
琼坑村每家每户配备1套二分类桶(可腐烂和不可腐烂),桶身喷村名和村民门牌号,便于督导员实时掌握村民分类投放准确率。同时,每套配备一副固定铁架,防止大风和野猫野狗翻倒垃圾桶造成二次污染。
李政雪开着车到了村口,将垃圾再次分开,厨余垃圾放在村口进口处,由市政集团厨余垃圾专用车接走,而不可腐烂的垃圾,则从村口一条小路送到垃圾转运平台之上,市政集团另外一部专用车随后也将来拉走。
内厝镇环卫所所长林党生说,琼坑村取消村内垃圾集中堆放点和垃圾池,村保洁员每天将可腐烂与不可腐烂垃圾分类收运到收集点,定时转运、日产日清、不留卫生死角,垃圾从投放到处理全程不落地,大大减少了蚊虫滋生的可能性,净化美化了村庄生活环境。
从家庭源头主动分类,再到督导员上门督导分拣,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率,最后再到保洁上门第三次分类收集,琼坑村最为人所称道的,正是建立起了这样务实而又高效的“垃圾三级分拣收集体系”。
在琼坑村村部边上,记者还发现了一个绿色的环保小屋,走进屋内,废弃的矿泉水瓶、废纸张、旧报纸等被改造成了一个个卡通环保创意作品,颇为新颖,而其他一些大桶内,也鼓励村民把一些有毒有害的垃圾如农药瓶、废旧荧光灯管等回收到这里,可以兑换积分,作为鼓励,换取一些生活用品。
琼坑村党支部书记李金锚说:“村里积极鼓励并培养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变废为宝意识,鼓励大家婚丧宴请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家庭尽量不使用一次性杯子,出门买菜自带购物袋,分类垃圾桶不再套塑料袋,教大家用蔬菜叶、水果皮制作环保酵素,通过资源回收再利用,将垃圾变废为用,发挥最大功效。”
在距离村部不远的地方,记者发现了一块400平方米左右的空地,这就是正在建设中的“阳光堆肥房”。林党生说:“阳光堆肥房建成后,可以利用太阳光吸热辅助加温,通过添加高效微生物复合菌剂快速分解有机垃圾,可处理相邻周边的2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4500多人每天产生的约1~2吨的可腐烂垃圾,堆肥40~60天后,就可以直接还田增肥。”
对垃圾实行三级分拣,将可腐烂垃圾送到阳光堆肥处置或由区市政集团转运处置;可回收物由村民自主选择回收企业销售或送到环保小屋由村委统一联系回收企业销售;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委托区市政集团负责转运处置,四类垃圾四分处置,内厝走的正是这样一条“二分类法、三级分拣、四分处置”的路子。
多形式宣传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在翔安区政府副区长、区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德才看来,内厝镇的做法进一步优化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机制和运行模式,很好地为农村地区开展垃圾处理提供了成功范例。
在内厝,党员干部带头,既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户主大会、党员大会等多种形式,也由每位党员、村民代表分别联系5~20户村民,负责垃圾分类政策宣传、指导、巡查监督和考核,既讲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生态大道理,也讲减少蝇虫、美化乡村的小道理,垃圾分类观念渐入人心。
利用本地方言,内厝以更接地气、更贴切传神的语言,编制有闽南特色的垃圾分类答嘴鼓,通过村村通广播、大屏幕滚动播放,让垃圾分类家喻户晓。还举办了“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鼓励小学生垃圾分好类、利用厨余垃圾制作环保酵素。在莲塘书院还开展“鸿渐小学堂”小小环保志愿者夏令营活动,将“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推向一个高潮。
以琼坑村和莲塘村为代表,如今的内厝,村民的文明环保习惯开始养成,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许多村庄来这里“取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