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常生活里的文明素质 近来,市民在分类垃圾桶前的驻足思考成了全市各小区的一景,各类垃圾如何投放也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议题之一。垃圾分类的理念正在所有厦门人的观念里蔓延。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厦门的文明招牌公交车让座、近两年来倡导的“无饮食车厢”、斑马线礼让、“轻语车厢”等。以斑马线礼让为例,目前,公交车礼让斑马线达98.6%,在斑马线前减速、停车成为驾驶员的文明习惯,“您礼让,我点赞”的手势成为一道美丽风景线,展示出温馨的城市形象。 在历年的文明创建过程中,厦门始终扭住创建文明城市的灵魂工程,把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创建工作各个环节、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使之内化为市民的坚定信念、外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厦门大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创建活动、“争当文明小白鹭养成公共生活好习惯”“八不文明行为”规范行动、“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等主题活动形成社会化、群众化、常态化,有力助推了市民群众的文明自觉。同时,厦门还积极发挥百姓身边榜样的力量,挖掘、选树典型。近日,好消息传来,平民慈善家游文晃、“时代楷模”陈清洲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 5上下齐心里的不变与变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裴金佳将厦门文明创建的成就归结于厦门人对厦门的热爱、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十几年来,从这样的热爱出发,厦门文明创建热度不减,而且不断升温。 近年来,文明创建要求越来越高,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除不断提高创建要求外,厦门始终坚持三个“不变”———“一把手”工程不变,不管测评内容怎么变化,创建文明城市“一把手”高度重视,亲自抓,亲自落实,亲自解决存在的问题。在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后,市委明确提出“同心铸造城市文明品牌”“在全国立标杆、树榜样,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目标要求,赋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新的使命。同时,及时调整充实文明创建的组织领导,推动形成党委统揽、主官主抓、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创建格局。市民的主体地位不变,创建过程中发动老百姓,人人参与,共同提升。问题导向不变,创建过程也是提升的过程,存在的问题一定去解决。从厦门第一届文明创建开始,定期请有关单位暗访拍下存在问题,市委书记、市长听问题、看问题、点评问题。 有不变,也有变。厦门还不断尝试通过立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厦门在全国率先对“社会文明”进行地方立法,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这是全国首部系统性社会文明法规,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为九类不文明行为开出了一剂“猛药”。此外,还创设了文明信息平台,建立了文明积分制度,有效约束人们的不文明行为,开创了厦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社会文明的新格局。据统计,厦门现行的96部地方法规中,涉及社会文明建设的达81部,占比84%。 |
相关阅读:
- [ 11-14]厦门再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实现“五连冠”
- [ 10-17]集美区开展文化市场专项督查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
- [ 10-13]裴金佳谈如何创建让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 [ 09-07]宁海社区2017创全国文明城市交通督导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