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记者节浓浓“金砖味” 昨日,是中国第18个记者节。对于厦门的新闻人来说,如果说防抗“莫兰蒂”是去年记者节纪念活动的关键词,那么,今年的记者节则具有浓浓的“金砖味”。 厦门市新闻界庆祝第18个中国记者节纪念活动,显然是经过精心筹备,专门选择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一楼的白鹭厅举行。两个月前,这里作为厦门会晤的主会场之一,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也是记者们拼抢新闻的“主战场”。 两个月前,作为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团队的一员,我也曾有幸走进这个会场。与当时的紧张、激动相比,在记者节再次走进这里,心情变得格外放松。估计很多“参战”记者的心情也大抵如此。 精彩不精彩,看宣传。厦门会晤成功举办,毫不夸张地说,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东道主,广大厦门媒体人的这场“战线”拉得更长———2016年10月,从厦门被确定为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举办地的那一刻起,一篇接一篇报道被刊发,一个接一个特刊出炉,一个接一个活动举办,仅厦门日报社推出的报道就超过6000篇。大家始终用浓墨重彩的篇章唱响“金”色乐章,将高素质、高颜值的文明厦门推向全世界。 借记者节这个节点,广大厦门新闻人再次一起重温习主席深情点赞厦门的每一句话语,再一次回望广大新闻同仁共同走过的金砖印记,再一次回忆广大新闻同仁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感人场景,再一次倾听我的同事林君讲述参与金砖“一双鞋、一支笔、一碗面”的难忘故事。“金砖时刻”又如时光倒回一样,一帧又一帧地在脑海里激情重现。 第十八个记者节已过,新闻人已经在新的路上。下一个记者节来临时,广大厦门新闻界的同仁,又将一起刻下怎样精彩的关键词呢? 晨报记者林君分享保障厦门会晤背后的点滴能为社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就够了 “我的金砖时光不是冲锋在新闻采编第一线,而是以筹备组工作人员的身份战斗在会务保障工作的岗位上。”在金砖厦门会晤新闻背后故事分享会上,海西晨报社要闻采访部主任助理林君讲述了她与众多记者不一样的金砖经历———借调厦门会晤保障部,服务保障会晤。 一双鞋 每个女孩都有个水晶鞋的梦,但在现实中,陪伴她完成金砖梦想的是一双运动鞋。这双运动鞋被她藏在办公桌下,每每接到到会场“踩场”的任务时,她总是第一时间换上。会晤筹备期间,他们在这个3.3万平方米的范围里进进出出数百次,有时候一检查就是一上午。 会晤筹备期间,会场高度安全保密,水带不进去,桌椅处于保护状态。没水喝,没地儿坐,是家常便饭。“踩场”要走来走去,一群人常是口干舌燥、腰酸腿麻。 “都说好新闻是靠脚跑出来的,现在我才知道,一次会晤的成功举办,同样离不开筹备人员磨出水泡的双脚。”林君说。 一支笔 一支记录时代变迁的笔,是记者的傍身物。会晤筹备期间,林君的工作也离不开笔,用来记录各级领导检查主场馆的工作指示。 7月份,会场迎来了一次大规模、高规格的考察。考察人员整整坐满了六部中巴车。为了不漏下领导在各场所的指导意见,林君拿出了抢新闻的拼劲,紧紧跟在领导旁边,奋笔疾书。 正是靠着这股子拼劲,林君第一时间领会记录下了各种指示意见,并快速形成文字,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一碗面 厦门会晤举行期间,林君与会务部的60多名同事几乎24小时坚守在国际会议中心内。她负责国旗的升降、更换以及记者会的翻台工作。9月4日,林君忙得一整天没能吃上一口饭。那一天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了5日凌晨3点。回到酒店时,她已经饿得困意全无。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面给当时的她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其实我们新闻人要的不多,能为这个社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能有一碗解决温饱的面条,这就足够了。” |
相关阅读:
- [ 11-09]记者节特别报道:厦门多件作品获国家省市新闻一等奖
- [ 11-08]记者节特别报道 厦门日报社新闻采访中心记者剪影
- [ 11-09]为厦门改革发展鼓与呼 厦新闻界庆祝第17个记者节
- [ 11-09]讲好厦门故事 厦门新闻界共庆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
- [ 11-08]厦门新闻界昨召开记者节表彰大会 未来将加快媒体融合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