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书院开办“四点钟学校”,众人展现向善向上力量
■龙舟池书院的“四点钟学校”
厦门晚报讯(文/记者 李晓辉 图/陈媛)在海沧区海沧街道,每天下午放学,新老厦门人没空接孩子,可以让孩子先在社区书院的“四点钟学校”自习、做作业。村民说“这是一件好事、实事”,他们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护送孩子、打扫卫生等事务都抢着做。
“从村两委到村民、老师,都动起来了,大家都愿意贡献力量,把四点钟学校这件好事办得更好。”昨日,海沧街道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社区书院是弘扬耕读文化、持续塑造良好家风社风的重要平台,在书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街道的文明风貌以及居民向善向上的力量。
在海沧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指导下,今年2月底,海沧街道率先全区在芦塘社区书院创办了“四点钟学校”。“街道、村居两委经常进家入户话家常,收集群众建议,采纳‘金点子’。”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调研发现,由于孩子下午放学早,许多家长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往往要下午6点之后才能回家,而这些小学生自我照顾能力较弱,很容易出现教育缺失或者安全隐患。街道于是在芦塘书院试点建立“四点钟学校”。之后,海沧街道的海兴书院、沧江书院、龙舟池书院、锦德书院和金沙书院等社区书院分别开设“四点钟学校”。
“四点钟学校的意义在于陪伴,不是才艺班、晚托班,而是利用村居资源,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安定的空间,村民很支持。”该负责人说。
记者探访了几所“四点钟学校”,村民点赞“这是一件好事、实事”,纷纷出资、出力。该负责人说,这些善举正是耕读文化影响群众的表现,通过广泛传播优秀家风家训,村民自觉成为文明的践行者,主动加入到建设美丽乡村的各项行动中。
【特写】
龙舟池书院:
老师家长当志愿者 小学生带图书来分享
海沧街道渐美村龙舟池旁,原先的村民礼堂成为社区书院,取名为龙舟池书院。
“村民礼堂是由乡贤蔡宗泽捐款400多万元、村里让地而建,面积有600平方米,安装了中央空调,整体装修风格古香古色。村民、孩子来了都很开心。”渐美村党委书记许定说,村民礼堂原本是村里办喜事的场所,主要是周末使用,周一至周五场所空着,经过村里的乡贤理事会、老人协会、村庙理事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将该场所升格为社区书院,在其中设立“四点钟学校”。除了本村孩子,还接纳外来务工家庭的小学年段子女。
许定说,开学前,村里网格员对有小学低年段孩子的家庭逐一通知,征询村民及外来人口家庭对“四点钟学校”的想法,受到群众的欢迎。“四点钟学校”开班后,来自习的孩子主要来自建美小学,虽然步行距离只有200米,但每天都有老师、家长当志愿者,将孩子送到“四点钟学校”。周五,大学生村干部陈媛还教他们唱歌、跳舞、做游戏。
“大人踊跃当志愿者,小朋友也为书院贡献力量。”许定每天都会去“四点钟学校”,他看到有些孩子认真做完作业,还主动帮忙整理书柜里的图书。童戴鑫和宛新灿两个小学生还拿来家中的图书,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书中的精彩故事。
锦德书院:
志愿者护送孩子放学 村干部来打扫卫生
锦德书院是锦里村的社区书院。最近,每天下午4点多,锦里村放学的37名小学生在志愿者的护送下,排队前往在社区书院刚开办的“四点钟学校”。
锦里村党委书记林国斌说,村两委与37名学生家长、锦里小学校方座谈,讨论如何把“四点钟学校”办得更好,有家长提出希望能有人陪孩子放学,于是大家当场表决通过成立学生家长志愿服务队。每天由不少于7名家长以及4名平安巡防队员负责护送孩子放学,锦里小学校长等负责人轮流到“四点钟学校”提供帮助。而只要没有会议等事务冲突,村干部每天都参与学生护送,并和家长志愿者在孩子们回家后,整理社区书院的书桌、打扫卫生。
记者了解到,该村微信群最近的热门话题就是“四点钟学校”,村民张美香和林惠燕主动提议家长志愿来打扫卫生,村民林红娇希望能当“故事妈妈”,等孩子们做完作业,给他们讲述绘本故事。
“村里每个人都动起来了,邻里互帮互助的气氛非常热络。”林国斌说,“宋江阵”是锦里村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讲究团结协作,从锦里小学到“四点钟学校”这段路上,志愿者也会将“宋江阵”的精神讲给孩子们,并教导孩子懂礼貌、践行“垃圾不落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