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英国籍记者熟练使用筷子,享用厦门特色小吃沙茶面。记者 郑晓东 摄 海西晨报讯(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易福进 雷妤)见到记者英文说得吞吞吐吐的,新华社的记者玛莎笑着说,“我会说中文”。 尽管玛莎也是一个字一个字说出的,但看得出来,她中文水平不低。来自俄罗斯的玛莎,此次是作为新华社的一名记者来报道厦门会晤的。 像玛莎这样,来自国外、会说中文、供职于中文媒体的记者,在此次参与报道厦门会晤的注册记者中,并不少见。 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直播间里,同样也有来自俄罗斯等国的记者供职于此。他们不仅精通本国的语言,也会比较流利地说中文。 很显然,为了报道这样的国际盛会,国内主流媒体花了心思,专门派出了来自金砖国家的记者,以便更好地对话嘉宾。 如果说这些供职于中文媒体的“老外”记者会说中文不稀奇,但在偌大的厦门会晤新闻中心里,中文记者用中文采访老外的场景也时常见到。见到我们,“老外”记者们也常亲切地用中文打招呼。 而在媒体餐饮区里,你会看到,许多“老外”记者排队在等厦门小吃,他们点沙茶面、厦门芋丝包、养生四果汤。在茶歇区,老外端起茶杯,慢慢品味着安溪铁观音。他们不仅对中文精通,对中国的美食也很感兴趣。 看到这,你会问,那他们用刀叉吃沙茶面?其实,在餐饮区,你会看到,很多“老外”筷子用得可溜了。 让我们惊讶的不仅于此,有的“老外”记者,对闽南话也是“念念有词”了。在餐饮区,滚动播放着的是《We Are 厦门》的厦门城市形象宣传片,音乐是《厦门亲像一首歌》这首闽南风的歌曲。不少老外驻足观看,显然,吸引他们的不仅有美景,还有他们很感兴趣的“闽南话”。这不,有的“老外”记者,嘴里就哼起了“厦门亲像一首歌”的歌词了。 显然,厦门会晤不仅进一步推动金砖国家之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借这一舞台,人文交流也得以加深。 |
相关阅读:
- [ 09-03]外国记者眼里的厦门之美各不同 “厦门范”获点赞
- [ 06-03]厦门市城市形象建构与突发事件处置专题培训班举行
- [ 12-11]100多名厦门市集美的“小记者”比拼采写技能
- [ 11-27]走进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红色种子”在心中发芽
- [ 11-09]讲好厦门故事 厦门新闻界共庆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
- [ 07-29]两岸记者走进赫哲族 鱼皮做的衣服很酷炫
- [ 05-20]探访市计量检定测试院实验室 计量“神器”真奇妙
- [ 05-13]台媒2016“清新福建行”:太姥山美景打动台湾记者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