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每一块搭建钢板都有“身份证” 厦门会晤新闻中心如何做到既“高大上”又“少花钱、办实事”?昨日,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记者专访了厦门会晤新闻中心场馆设计总负责人焦力等,为您揭秘厦门会晤新闻中心设计、搭建幕后。 搭盖前先在杭州做“实验” 此次新闻中心总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规模、标准均为厦门历史之最。 “厦门会晤新闻中心的室内场馆设计,从设计到搭建,有多个创新。”焦力表示,在设计环节,厦门会晤新闻中心的设计理念,大体沿用了G20杭州峰会新闻中心的理念,但也照顾到厦门场馆自身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做”。 “光是整个厦门会晤新闻中心的场馆设计图,就画了近两个月,多次修改调整。”焦力说,设计图确定后,为了更“保险”,设计与搭建团队来厦门搭盖前,先在杭州做了一个“小实验”。“实验的整个过程很精确,也很成功,这样,我们才应用到厦门会场来。” 据焦力介绍,厦门会晤新闻中心的建筑外饰面,均由1米X2米的模块化金属板组成,搭建所需的钢柱、钢梁、螺丝等,均为模块化,便于整体的组装与拆除。 “金属板全部在杭州生产好,再运送到厦门搭建。搭建团队今年5月进场,一直到今年7月,场馆就像搭积木那样,稳固又快捷地搭建好了。”焦力说,场内建筑的框架均采用标准模块龙骨,无需焊接,而是采用机械进行锁扣式固定。 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安装过程中因固定大量螺钉而增加安装时间,实现了快速准确安装。 厦门搭建模式堪称“创举” 在负责新闻中心场馆内部搭建的汉尔姆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陈艳看来,厦门会晤新闻中心场馆的这一搭建模式,称得上是一个“创举”。 “过去举办的多个重要大型会议,场馆内的面板、龙骨等,大多是焊接的。厦门会晤新闻中心,是在所有大型会议中,第一次全部使用螺栓连接的。”陈艳说。 为什么能这么快速准确地实现搭建呢?陈艳告诉记者,此次厦门会晤新闻中心的每块金属钢板,都有自己的“身份证”。 “我们利用了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优势,项目从设计开始,就应用了模数化管理,为每块钢板植入信息,建立数据库。”陈艳说,从生产到后期安装、拆卸,只要扫一下钢板的二维码,就知道它的规格、重量,用在什么位置等。这种模式的一个好处是,拆装之后,金属板可以百分之百重复利用。 这也很契合此次厦门会晤办会的主题:节俭、环保。 “我们希望,未来如果要再举办大型会议,也可参照这种厦门的办会模式。”焦力表示。 |
相关阅读:
- [ 08-07]为厦门会晤助威 三十位厦门优秀歌手唱响鹭岛
- [ 07-29]厦门群星献唱厦门会晤助威歌《金砖在这里》
- [ 07-23]“迎厦门会晤、展职工风采”职工摄影作品展开幕
- [ 07-23]厦门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厦门会晤
- [ 07-22]讲好厦门故事迎“厦门会晤” 思明区举办新闻宣传业务讲座
- [ 07-16]一封家书传递一份坚守 服务厦门会晤我看思明新变化
- [ 07-14]擅自使用“厦门会晤”标志 一家网络公司被重罚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