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得好 设施齐全的“社区圈” 在翔安东路,只见去年还是一片平地的九溪小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现场,已然耸立起十幢住宅楼,其中三幢更是实现了主体结构的封顶。 到明年的年底,这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将具备交房条件,为市民提供2202套保障性住房,亦是今年厦门市重启的保障性商品房的近千套房源所在。 这样的建设现场,在厦门市许多最适宜居住的地方都在轰轰烈烈地建设中。随着厦门跨岛发展战略的推进,宜居宜业的岛外新城聚焦着越来越多人的眼球,这里正在建起“区位好、配套好、品质好、环境好、体量大”的地铁社区,为的就是要让市民不仅“住得进”,而且“住得好”。 出门即是地铁站,交通出行体系多元化,配建相应的教育、医疗、公园、养老等资源,地铁社区正规划出设施齐全的“社区圈”。 哪里有好的商品房,哪里就有保障性住房。已建成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中,高林居住区紧邻“厦门新客厅”——五缘湾片区;集美滨水小区,旁边就是厦门新名片园博苑;古楼公寓,地处厦门配套齐全的前埔小区之内;湖边花园,地处风景秀丽和交通便捷的湖边水库;观音山公寓,位于厦门建设中的现代商务中心地带。 管得严 确保住房的居住属性 “刷脸”一下,人脸识别成功才能进入保障房小区,厦门保障性住房就要全面开启“刷脸”时代了。目前已覆盖房源近万套,今后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小区都要安装人脸识别系统,已经交付使用的也将一次性立项安装,这一举措为的就是在保障性住房小区控制各类人员进出,发现空置等违规问题,用智能化手段对保障性住房的一线管理进一步完善。 厦门市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建立起完善的申请和退出机制,最大的体现就在于从“福利性”到“保障性”的转变。保障性住房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为的就是实现老百姓的安居梦想,构建和形成稳定的居住关系。 厦门市的保障性住房改变过去实物分房的“福利性”,强化政府公共职能,面向社会住房困难家庭,保障基本住房需求,提供多类型的“小户型”住房。同时在制度设计上,通过购房满5年方可上市交易、交易时要向政府补缴土地收益等限制,有效防止了对保障性住房的投机炒作,确保了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属性。 住得安 共享住房保障惠民政策 2006年以来,厦门市通过构建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分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解决一批批市民住的问题,让市民实现“安心居住”。 这些年,厦门市保障性住房实现了从“过渡性”向“安心居住”的转变。让市民“安心居住”,这正是厦门市保障性住房体系长期以来着力树立的核心要点。 经过多年实施和调整,厦门目前保留了以配租方式保障的保障性租赁房、公共租赁住房和以配售方式保障的保障性商品房。这三类保障性住房的本质区别,在于针对不同对象实行差异化的住房保障政策,以此来满足本市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 购买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可以长期居住,政府只在上市交易时才按比例收取土地收益等价款。只要在厦门没有拥有其它住房,居民不需搬出保障性住房,可以实现安心稳定居住。 保障性住房的保障面,也正在进一步扩大中。厦门市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在逐步实现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厦门市将非中低收入群体纳入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提供了保障性商品房,最大限度地让市民共享住房保障惠民政策,实现了“保低”向“保基本”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