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织糅杂着渔港文化和多元建筑风格的沙坡尾,在整治提升后,长出了新的“格局”
民族路112-114号,建筑延续原有风格,绿化有序,衬托整栋建筑更美丽
提升后的沙坡尾清新雅致,风格多元
沙坡尾的居民们,喜欢在家门口喝茶聊天
水光灯影,沙坡尾的夜景格外迷人
写在前面
东南网8月1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康泽辉)隐于闹市之中,沙坡尾避风坞,数百年来,向世人述说着厦门港的故事,牵系着老厦门人的乡愁。
而今,交织糅杂着渔港文化和多元建筑风格的沙坡尾,在整治提升后,长出了新的“格局”。乐游漫步其间,多元文化之美,让人深深着迷。
思明区借鉴了同为小渔村的意大利马纳罗拉的经验,对沙坡尾避风坞沿线建筑进行“微改造”,对破损的建筑立面和屋顶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对建筑立面和屋顶进行“整理”,恢复沿线建筑的闽南特色,每个细节都留住历史,又展现多元文化和现代艺术感。
物更美人更暖,今年以来,入驻此地的商家,共同成立了商家自治组织,携手居民发起志愿行动,共同守护沙坡尾。
以“画”说变,以“说”抒情,《画说思明》系列报道第五期,走进沙坡尾,在细微处一窥思明历史文化之美。
讲述者
王火明 54岁
喜欢沙坡尾 共同守护它
从一下雨就成“水帘洞”的危房,到如今内外整修一新的小洋房,沙坡尾居民王火明自觉受益颇多,心里满满幸福感。
以前只要一下雨,“雨水顺着天花板往下滴,锅碗瓢盆都拿出来接水”。王火明说,特别是家中还有瘫痪在床的老母亲,他只好在母亲的木床顶上铺一层防水布,再放几个水盆接水。
春节前,沙坡尾提升改造时,厦港街道和沙坡尾社区居委会考虑到他家的特殊情况,就请人重新设计并做了全新的门窗、雨披、防水层,外墙也重新粉刷。“危房变成了新房,万万没想到。”王火明笑着说,更没想到的是,完美蜕变的“新家”,还于近日成功入选了“沙坡尾·心动建筑”名单。
如今,王火明也成了守护沙坡尾的志愿者之一。每天下午,他都会坐在“新家”旁的巷子里喝茶,一边照看老母亲,一边盯着沙坡尾木栈道。一看到有人在此骑行,他就会冲出去,上前劝导。他说,“喜欢沙坡尾,就共同来守护它,这样它才会越来越美”。
吴国斌 50岁
避风坞变干净 心里更舒服
吴国斌是土生土长的沙坡尾人。6年前,他将奶奶的老杂货铺——大学路72号店,重新开张,做起了料理。闲暇时,吴国斌也在沙坡尾一侧的门口摆一张桌子,和好友泡茶话仙。“避风坞变干净了,心里也舒服了!”吴国斌说,两年前,避风坞内还是蚊虫扎堆,老鼠乱窜,特别是夏天,太阳一照,避风坞内臭气熏天,让人难以忍受。
2015年避风坞清淤,危房得到改造,加上今年外立面整修,违建拆除,整个避风坞都变干净了,也变得更加动人了。
为了守护沙坡尾,维护改造提升成果,吴国斌和商家、居民自发组织了志愿队,劝导木栈道不文明骑行,邀请商家响应《沙坡尾文明公约》,做好“门前三包”,共治共管。他们还到路口发传单,让更多的人知晓《沙坡尾文明公约》。
除了志愿行动,沙坡尾的老渔民还扮演起文化传播者,向众人讲述渔民生活,传授延绳钓等传统技艺。一些手工达人,还加入沙坡尾公益学堂,让扎染、薯莨染布等传统手艺,重新走进居民的视线。沙坡尾正以更加立体丰满的多元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