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讯(记者 蔡樱柳)她的工作空间只是一米的工作台,一根针、一个试管就是她的工具。每当有患者来,她总是热情服务,消除患者紧张的情绪。她,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护士伊秋桂,被称为“飞针护士”。她抽血时,患者还没反应过来,针已扎进血管,扎针处常仅留有针眼。“她扎针时如同射镖一样,进针很快。”检验科副主任黄朝阳说起伊秋桂来赞不绝口。
据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朱海华介绍,伊秋桂的“飞针绝技”受到众多患者肯定,医院决定打造“阿桂飞针”品牌,让更多“飞针护士”服务患者。7月开始,医院从各个科室选拔了首批20名优秀护士到检验科接受“阿桂飞针”采血专项培训,第一批培训结束后,医院还将再选拔近百名护士到检验科接受培训。目前,在福建省卫生系统中,以护士名义命名采血技术的尚属少见。
近日,记者来到第一医院,了解这位“飞针护士”背后的故事。
十年练就“飞针绝技”
当被问及如何既快又准地扎针时,伊秋桂说,这是多年练就的手感。1989年,她从福建省妇幼卫生学校毕业,在第一医院儿科从事幼儿护理14年后,转岗至检验科。
那时,检验科工作人员面对一些婴幼儿常常束手无策,于是专门从新生儿科及儿科重症抽调了两名得力人员到检验科,成立专业的采血队伍。在儿科历练过的伊秋桂在不断观察和摸索中,对各类患者的血管形成了不一般的直觉,摸血管、进针特别快,整个抽血过程水到渠成。
采访当天,检验科窗口前,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由妈妈带着来抽血。小女孩伸出左胳膊,妈妈用手捂住她的眼睛。只见伊秋桂给小女孩绑好压脉带后,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住针头,手腕一发力,针头迅速弹出,精确扎进静脉血管,血液随即迅速流入采集管。妈妈松开捂住孩子眼睛的手。“咦?已经扎完了?不痛!”小女孩很开心。
“她进针特别快,像射镖一样,一下子就进入血管。”黄朝阳介绍,“小孩的血管很细,摸到他的血管后,进针要快,要不孩子一动,血管又跑掉了。阿桂扎针技术足够熟练,能够一下找准血管的进针位置。”因此,伊秋桂也被科室同事笑称为“飞针护士”。
抽血感觉就像蚊子叮
由于患者的血管各有差异,有些患者很难抽到血,比如幼儿不但血管细,还容易哭闹,使出吃奶的力气拳打脚踢,很不易扎针。一些心急如焚的家长还容易情绪激动,没办法配合安抚患儿,给抽血平添了更多困难。
伊秋桂的抽血技术就屡屡让患者称奇,“只感觉被蚊子叮了一下,还没来得及紧张,就看到血出来了。”有时碰到她抽血,一些患者就很开心:“运气太好了。”
由于长期给患儿抽血,伊秋桂的左手肩周炎、腱鞘炎日益严重,有时手臂连抬都抬不起来。伊秋桂笑说:“因为患儿抽血时往往哭闹不停,很不配合,所以必须用左手紧抓患儿的手,右手持针操作,长期以来与患儿们斗智斗勇,就落下了肩周炎。”
扎针讲究又快又准
伊秋桂说:“为了减少患者扎针之痛,扎针时讲究快和准”,因为快,痛楚就少,准就是扎的部位精准,果断出手。
据了解,第一医院检验科每天抽血人数达1000人次以上,其中儿科每天要抽300人次-400人次。伊秋桂说:“我们医院就诊量大,尤其儿科患者占有较大比例。我们科室的护士从一个个技术细节的实践中,渐渐总结出了抽血技巧,都练就了不错的抽血技术,这是职业责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伊秋桂表示,她热爱这个岗位,将与同事一起精益求
精,让更多的患者轻松面对采血。
|